首页 理论教育 水经注全鉴:颍、洧、潩、潧、渠水卷二十二成果

水经注全鉴:颍、洧、潩、潧、渠水卷二十二成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也有人称这条水叫水,中间这支水向东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颍水流过这座庙北,向东流与龙渊水汇合。这条溪水发源于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世人称为平洛水。

水经注全鉴:颍、洧、潩、潧、渠水卷二十二成果

【原典】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1]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水,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

【注释】

[1]少室山:又名“季室山”,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北。

【译文】

颍水发源于颍川郡阳城县西北方的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秦国灭了韩国,把韩国的地域设置为颍川郡,是依据颍水而命名的。汉高帝二年,把颍川又立为韩国,王莽时改名为左队。《山海经》中说:颍水发源于少室山。《地理志》记载:发源于阳城县阳乾山。颍水有三个源头从不同处发源,右边的一条发源于阳乾山的颍谷。春秋时期的颍考叔曾任颍谷封人之职。这条水流向东北方。中间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通阜,向东南流过负黍亭东边。《春秋·定公六年》,郑国攻打冯、滑、负黍等地,就是这个负黍。冯敬通在《显志赋》中说:寻找高士善卷隐居的地方,在负黍遇到了许由。京相璠说:负黍在颍川郡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人称那里叫黄城。也有人称这条水叫水,中间这支水向东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左边的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南溪,东流与颍水汇合。因此,各家作者都互举少室山和阳乾山这两座山,来说明颍水的发源地。

【原典】

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1],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东南过其县南。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崇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è)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2],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其水东南径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大守朱宠所立。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尚书右仆射(yè)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注释】

[1]让:让位。

[2]旸(yáng)旱辍津:干旱季节山涧溪流断水

【译文】

《吕氏春秋》记载:卞随以受到商汤的让位为耻,故自投颍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都说卞随投泂水而死。不知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颍水向东南流过阳城县南边。

颍水再向东流,五渡水流进来,五渡水发源于崇高县东北方的太室山东溪。崇高县是汉武帝时为奉祀太室山而设置,俗称崧阳城。每逢春夏多雨,水就从山顶形成条条急流倾泻而下,崖水和溪流相接,形成二十八浦。干旱季节涧溪断流,但石潭的水并不耗损,路过的行人和游客在此歇息,只能舀点水餐饮使用,没有人敢在潭水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一定有好几天不得安宁,因此行人都有点畏惧。山下有个大潭,周围好几里,潭水清深洁净。水中立有一块巨石,高十余丈,顶端宽广二十来步非常平整。僧俗人士常划船去登上大石畅望远方舒展情怀。五渡水向东南流过阳城西边,石涧萦回曲折,过往行人要涉水五次才能过河,因此也叫五渡水。水向东南方流进颍水。颍水流过崇高县旧城南边,从前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避让舜的儿子商均,伯益避让禹的儿子启,都是在这里;这里还是周公用土圭测日影的地方。永始元年,汉成帝把这里封给赵临,立为侯国。县城南面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墓,是尧时封筑的。因此太史公说:我登上了箕山,山上有座许由墓。山下有牵牛墟,在颍水旁有一条犊泉,是巢父还牛的地方,岩石上牛的足迹还在。还有许由庙,石碑墓阙都还在,是汉朝颍川太守朱宠建立的。颍水流过这座庙北,向东流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龙渊,向东南方流经阳城县北边,接着向东南流进颍水。颍水再向东流,平洛溪水流进来。这条溪水发源于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世人称为平洛水。西晋文字学家吕忱所说的勺水发源于阳城山,就是这条水。平洛水继续向东南流进颍水。颍水又向东流出阳关,流经康城南边,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这里就是卫至秦的封邑。

【原典】

东南流径汉弘农太守[1]张伯雅墓,茔域[2]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3],列于绥水之阴[4]。庚门[5]表二石阙,夹对[6]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7],皆蟾[8]吐水,石隍[9]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10],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注释】

[1]弘农太守:弘农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2]茔(yíng)域:坟地。

[3]隅阿相降:这里指隅与阿相互承接。

[4]阴:山北水南为阴。

[5]庚门:西门

[6]夹对:两边对立。

[7]丑地:清末学者熊会贞认为丑土属中央。

[8]蟾:通称癞蛤蟆

[9]石隍:石涧。

[10]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出自《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绥水向东南流经弘农太守张伯雅墓旁,墓地四周是石块砌的围墙,拐角转弯处相互承接,坐落在绥水南面。西门两边立有两座石阙,阙下夹道对列着石兽。墓前有石庙,排着树立三块石碑,碑上的题字是: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碑旁立着两座石人,有几根石柱和一些石兽。从前引绥水向南流进入墓园形成了池沼,池位于墓园中央,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泻入石池中。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楼、石庙,前面两旁排列着各种石兽,但因年代久远,物换星移,都凋零毁尽了。不义而来的富贵,犹如过眼浮云,更何况这些东西呢!杨王孙裸葬,皇甫士安以竹席裹尸,这可真是洞明旷达了。

【原典】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1]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2]宽雅,恭而有礼。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3]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4],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5]不辍矣。

【注释】

[1]密令:密县的县令。

[2]温仁:温和仁慈。

[3]挽:用手牵拉。

[4]黄门郎:即黄门侍郎,常随侍皇帝左右。

[5]享祀:祭祀

【译文】

今天的新密县城东门南侧,有座汉朝新密县县令卓茂的祭祠。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县人,为人温文尔雅,宽厚仁慈,待人恭敬有礼。曾经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说: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丞相府还我。说罢拉着车就走了。后来丢马的人找到了自己的马,就向卓茂致歉,并把马送还了他。卓茂任汉朝黄门郎,调任密县县令,他提拔善良的人来进行教育,口中从来不出恶言,因此社会教化、良好风气盛行,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死后享受祭祀延续不断。

【原典】

渠水[1]自河与济乱流,东径荥泽[2]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3]之圃田泽,北与阳武[4]分水。泽多麻黄草[5],故《述征记》[6]曰:践[7]县境便睹斯卉,穷[8]则知踰界。今虽不能,然谅[9]亦非谬。《诗》所谓东有圃草[10]也。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11],东极官渡[12],北佩[13]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14],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15],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注释】

[1]渠水:淮河的支流。或称“渠”,或称“渠沙水”。

[2]荥泽:古湖名,在今河南省浚县西。

[3]中牟县:古县名,汉置,今河南省中牟县。

[4]阳武:古县名,秦置,西汉时被拆分成多个县,县城也多次迁移,直到唐宋时期才稳定在今原阳一带。

[5]麻黄草:亦称草麻、麻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6]《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www.xing528.com)

[7]践:进入。

[8]穷:尽、无。

[9]谅:的确、确实。

[10]东有圃草:出自《诗经·小雅·车攻》。

[11]长城:为魏、韩所修筑,自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至阳武县为魏所筑,自阳武至密(今河南省新密市)为韩所筑。

[12]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13]佩:这里是比喻,把“渠水”比作装饰品佩戴在“圃田泽”中,引申有“连接”意。

[14]浦:水流。

[15]《竹书纪年》: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书。

【译文】

渠水从河水分出后与济水乱流,向东流过荥泽北面,接着流向东南,并从济水分流,流经中牟县的圃田泽,与北面的阳武县以水为分界。圃田泽中很多麻黄草,所以《述征记》记载:踏入阳武县境便可以看见这种草,待到麻黄草不见了,就知道已过县界。今天虽不能说这话完全正确,但这话肯定不是乱说的。《诗经》里所说的“东有圃草”,指的就是麻黄草。皇武子说:郑国有一个名为原圃的兽园,正像秦国有一个叫具囿的兽园一样。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界长城,东至官渡,北连渠水,东西大概四十里,南北大概二十里,泽中间有座沙冈,上下有二十四浦,河渠相通,深潭相接。各浦都有名称: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鹄、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眠等,浦水大涨就向北流注,渠水满溢就向南流注。所以《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年,浦水在甫田流入河水,并且开凿大沟引流甫水。

【原典】

汉和帝时,右扶风[1]鲁恭,字仲康,以太尉[2]迁中牟令[3],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4]袁安疑不实,使部掾[5]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6],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7]。亲起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兽,二异;竖子[8]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9],请还。是年嘉禾[10]生县庭,安美[11]其治,以状[12]上之,征博士[13]侍中。车驾每出,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故能遗爱[14],自古祠享[15]来今矣。

【注释】

[1]右扶风:正文区名称。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是汉代三辅之一。西汉置,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2]太尉掾:太尉府中的属官。

[3]中牟令:中牟县令。

[4]河南尹:河南郡的主管官吏。河南,古郡名,汉置,今河南省洛阳市。

[5]部掾:颜师古曰:“所部之掾也。”即河南尹的属吏。

[6]阡陌:田间交错的小路。

[7]将雏:带领幼儿。

[8]竖子:孩童。

[9]优贤:尊重贤人。

[10]嘉禾:生长特殊的禾苗,如一茎三四穗等。古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11]美:赞美、赞扬。

[12]状:文体名,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

[13]博士:古代学官名,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博士有参与朝政的、有奉使出差的、有顾问应对的,但职掌偏重于治经教学。

[14]遗爱:留给后人值得怀念的品德和功绩。

[15]祠享:立祠祭献。

【译文】

东汉和帝时,右扶风人鲁恭,字仲康,从太尉掾调任中牟县令,他主持政事,专门致力于以仁德教化,而不用刑罚,官吏、百姓都十分敬仰和信服他,连蝗虫都不飞入县境。河南郡长官袁安怀疑所闻不实,派部属肥亲去巡察,鲁恭跟着肥亲来到了中牟县的田间地头考察走访,坐在一棵桑树下,有一只雉鸡停息在树旁,旁边有一个小孩。肥亲问小孩道:你为什么不捉这只雉鸡呢?小孩回答道:它还要带着一群小雉鸡呢!肥亲站起来道:蝗虫不入县境,是第一件奇事;教化普及到鸟兽,是第二件奇事;儿童怀有仁心,是第三件奇事。久留在这里考察不是优待贤人的做法,我该回去了。这一年,县府庭院里长出特别的禾苗,袁安赞赏他的政绩,写了表彰报告上奏朝廷,鲁恭被朝廷征聘为博士侍中。皇上每次车驾出门,鲁恭常陪在旁边,皇上咨询他民政诸事,他都直言不讳,所以至今得到民间的敬爱,自古以来立祠享祭,直到今天依旧。

【原典】

又东径大梁城[1]南,本《春秋》[2]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3],周梁伯[4]之故居矣。梁伯好土功[5],大其城,号曰新里[6],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7]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8]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9],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10]抱关处也。《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11],终古之迹,缅[12]焉尽在。

【注释】

[1]大梁城:古城名,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2]《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的鲁国的编年史

[3]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4]梁伯:周朝的诸侯国梁国的国君。嬴姓之国,属公、侯、伯、子、男五爵中的伯爵。

[5]土功:指大兴土木之事。

[6]新里:今河南省开封市。

[7]魏惠王:战国魏武侯之子,名罃(yīng),自安邑徙治大梁,故亦称梁惠王。

[8]梁惠成王:即上文的魏惠王。

[9]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10]侯嬴:战国魏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驾车自迎为上客。

[11]吹台: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

[12]缅:尽。

【译文】

渠水继续向东流,经过大梁城南,这里就是《春秋》中记载的阳武县高阳乡,战国时称为大梁,是周朝梁国国君梁伯的故居。梁伯爱好大兴土木,把都城建得很大,称为新里,百姓疲困不堪,纷纷逃亡,秦国乘机夺取了此城。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这里,所以也称为梁。依据《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迁都到大梁。秦国灭了魏国后把这里立为县,汉文帝把梁封给孝王为侯国,孝王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把都城移到东面的睢阳,又改称梁,自此以后,就在这里立县。因大梁城范围很广,县治就设在东城夷门的东边,夷门,就是当年侯羸做门监的那个城门。《续述征记》认为这座城就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此城,踏到过夷门,登上吹台,这些古代遗迹,今天都还保留存在。

相关链接

颍水今探

颍水今称颍河,相传是因为纪念春秋时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它属于淮河的最大支流,全长600多千米。颍水的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其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车麓,奔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附近流进淮河,流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历史上帝尧时代许由洗耳的传说就在颍河之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