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经注全鉴-卷十六穀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

水经注全鉴-卷十六穀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穀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穀。穀水又向东流过秦、赵两城的南面。世人称为俱利城。他最终落得国灭身亡,实在是罪有应得。魏、晋之日,引穀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穀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穀。穀水继续向东流,宋水向北流进穀水。穀水继续向东北流过函谷关城东,在右边与爽水汇合。

水经注全鉴-卷十六穀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

【原典】

穀(gǔ)水出弘农黾(miǎn)池县南墦(fán)冢林穀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穀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穀水出千崤(xiáo)东马头山穀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穀水出处也。穀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qí)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fǒu)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嵎(yú),收之桑榆矣。穀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崤也。穀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穀。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穀水又东径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穀水又东径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径雍谷溪,回岫(xiù)萦纡(yū),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穀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穀。穀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1]双阜,右望如砥[2]

【注释】

[1]瞻:抬头看。

[2]砥:磨石。

【译文】

穀水发源于弘农郡黾池县南边的墦冢林穀阳谷。

《山海经》记载:傅山西边有一片森林,叫墦冢林,穀水就发源在那里,然后向东流进洛水,沿溪一带多产玉。现在穀水发源于千崤山以东的马头山穀阳谷,向东北流过黾池川,这里原来是中乡地区。汉景帝中元二年,首次筑城,迁移了一万户过去,设立为县,就依崤黾之池来取名黾池县,也有人把它叫彭池。所以徐广《史记音义》记载:黾字也有写作彭字的,是穀水的发源地。穀水又向东流过秦、赵两城的南面。司马彪《续汉书》记载:赤眉军从黾池取道从利阳南下,打算去宜阳。世人称为俱利城。老人们说:从前秦国赵国会盟,两方后来占据一城。秦王叫赵王弹瑟,蔺相如则要秦王击缶,就在这地方。后来冯异也是在这片平原上打败赤眉军的。所以光武帝的《玺书》记载:开头虽然在回溪默默无闻,最后却在黾池奋翅高飞,可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穀水又向东流过土崤北面,就是所谓三崤。穀水又向东流,在左边汇合北溪。溪水发源于北方的黾池山,向东南流进穀水。可能这就是孔安国所说的涧水吧。穀水又向东流过新安县故城,从城南北两边夹城穿过,向西与崤黾池相接。过去项羽向西攻入秦地,活埋了二十万投降的秦兵就在这里。他最终落得国灭身亡,实在是罪有应得。穀水又向东流过千秋亭南边,亭四周用石块垒成城墙,世人称为千秋城。潘岳《西征赋》描述:亭子虽有千秋的名号,孩子却活不过七旬时间!指的就是这座亭子。穀水又向东流过雍谷溪,山谷回环曲折,石路为峡谷所阻,所以这里又有峡石之称。穀水从一边流过,在左边与北川水汇合。北川水有两个源头,都从北山发源,向东南流汇合成一条水,从西北向东南流进穀水。穀水又向东流过缺门山,山冈间约有一里多的一段断而不连,所以叫做缺门山。两边的岩壁竞相争高,陡峭错杂耸峙,难分高下;西看是两座山峰,转头往右看则是一片平川。

【原典】

穀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穀。南望微山,云峰相乱[1]。穀水又径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穀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穀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穀。穀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穀。穀水又东径魏将作大匠毌(guān)丘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管辂(lù)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穀水又东径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径毌(guān)丘兴墓东,又南径函谷关西,关高险狭,路出廛(chán)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2]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皂涧水又东流入于穀。穀水又东北径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

【注释】

[1]云峰相乱:山峰云雾缭绕的意思。

[2]家僮:年少的仆人。

【译文】

穀水从缺门山向东流,广阳川水流了进来,广阳川水发源于广阳北山,向东南方流进穀水。南望微山,群峰云雾缭绕,穀水又流过白超垒南边。戴延之《西征记》记载:下面就到了白超垒,这里离函谷关十五里,堡垒就筑在大道上,两边有山冈夹道耸立,相距百余步,从两山间道路向北,这是从前的关城,并不是什么白超垒。真正的白超垒在缺门山东边十五里,堡垒旁边从前有个山坳,当时冶官就驻在山坳里。魏晋时期,引穀水利水力鼓风冶炼,以供国家需用,今天遗迹还在。穀水又向东流,石默溪水从微山的东麓发源,向东北流进穀水。穀水继续向东流,宋水向北流进穀水。穀水又向东流过魏时将作大匠毌丘兴墓南,两块墓碑还在那里。毌丘兴是毌丘俭的父亲。《管辂别传》记载:管辂曾随军西征,经过毌丘兴墓旁,不觉叹了一口气,指着墓上雕像对同行的军士朋友说:玄武缩着头,青龙断了足,白虎衔死尸,朱雀在悲哭:四种危象齐全,按理应当灭族。果然被他说中了。穀水又向东流过函谷关南向东北流去,皂涧水流进来。皂涧水发源于新安县,向东南流过毌丘兴墓东面,又向南流过函谷关西面。函谷关又高又险,道路从关城延伸出来。汉朝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屡建大功,觉得住在关外很不光彩,就申请以私家奴仆七百名来修筑要塞,把关口迁到新安,指的就是这里。过去郭丹从西方入关,在关下慷慨地说:如果我不能乘坐驷马高车,就永远不出此关!他离家十二年,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皂涧水又向东流进穀水。穀水继续向东北流过函谷关城东,在右边与爽水汇合。

【原典】

穀水又东流径乾祭门[1]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2]。《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3]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4]穀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堨之东首立一石人,石人腹上刻勒云: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必经年历世,是故部立石人以记之云尔。盖魏明帝修王[5]、张故绩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6]曰:陈协数进阮步兵酒,后晋文王欲修九龙堰,阮举协,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逮于晋世,大水暴注,沟渎泄坏,又广功[7]焉,石人东胁(xié)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荡坏二堨,五龙泄水,南注泻下,加岁久漱啮[8],每涝即坏,历载捐弃大功,今故无令遏,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地形正平,诚得为泄至理。千金不与水势激争,无缘[9]当坏,由其卑下,水得踰上漱啮故也。今增高千金于旧一丈四尺,五龙自然必历世无患。若五龙岁久复坏,可转于西更开二堨。二渠合用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起作[10],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毕。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永嘉初,汝阴[11]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公私赖之。水积年,渠堨颓毁,石砌殆尽,遗基见存,朝廷太和中修复故堨。按千金堨石人西胁下文云:若沟渠久,疏深引水者当于河南城北、石碛(qì)西,更开渠北出,使首狐丘。故沟东下,因故易就,碛坚便时,事业[12]已讫,然后见之。加边方多事,人力苦少,又渠堨新成,未患于水,是以不敢预修通之。若于后当复兴功者,宜就[13]西碛,故书之于石,以遗后贤矣。

【注释】

[1]乾祭门:周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的北门。

[2]千金堨(è):古代在谷水上修的栏水堤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3]河南县: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

[4]堰:拦水的堤坝。

[5]王:指王梁,东汉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人,字君严,从光武帝击王莽,官拜大司空、济南太守。

[6]《语林》:东晋人裴启所作的小说

[7]广功:扩大工程。

[8]漱啮(niè):冲刷侵蚀。

[9]无缘:不可能。

[10]起作:开工、动工。

[11]汝阴:古郡名,三国魏时置,在今安徽省阜阳市。

[12]事业:这里指水利工程

[13]就:靠近、接近。

【译文】

穀水继续向东流过乾祭门北边,乾祭门是春秋后期子朝之乱时晋所开,向东可以到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记载:河南县城东十五里处有千金堨。《洛阳记》记载:千金堨原本是穀水的堤坝,魏明帝时重修此堰,称为千金堨。用石块砌成堤坝,开沟渠五处,称为五龙渠。渠上造堰,堰的东头立着一个石人,石人腹上刻着: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建造这道堤坝,并开凿沟渠,水满到渠上,有助于缓解水势以保堤堰的牢固,这一定会经历许多年代,所以立此石人以记其事。这是魏明帝学习王梁、张纯以前治水的功绩。千金堰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语林》记载:陈协多次送酒给阮籍,后来晋文王要修九龙堰,阮籍举荐陈协,晋文王于是起用他。筑堰时掘地得到古代承水的铜龙六条,堰就筑成了。渠水经堰坝向东流注,称为千金渠。到了晋代,洪水猛冲而下,沟渠都被冲坏了,又扩大了修建工程。石人东胁下有文字道: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洪水暴发,比平常的水流高出三丈,冲毁两道堤堰,五龙渠排水,向南流泻而下,加上年久堤岸侵蚀严重,每逢水涝就会冲坏,多年没有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现在不让洪水受阻,改从西边开凿水道排水,名叫代龙渠,地形平整,实为最好的排水地形。千金渠没有迎着水流冲击,没有理由被冲坏,因为位置低下,水能够涨上来侵蚀堤堰。现在千金渠比旧时增高一丈四尺,五龙渠自然长久无患了。如果五龙渠年久失修,可以移向西边再筑两条堤坝。修凿两条渠一共用了二十三万五千六百九十八个工。从太始七年十月二十三日开始动工,因工程浩大,人力不足,到太始八年四月二十日竣工完成。代龙渠就是九龙渠。后来张方包围洛阳攻打司马又,破坏了千金堨。晋怀帝永嘉初年,汝阴太守李矩、汝南太守袁孚修复了千金堨,便利漕运,公私朝廷和百姓都依顿漕运得益。后来连年大水,渠堰塌毁,所砌的岩石几乎被水冲光,只有坝尚存,本朝太和年间重新修复。在千金堨石人西胁下铭文道:如果沟渠年久,疏浚者应当在河南城北面、石滩西面,再朝北开挖一道沟渠,使它通向旧时的渠道东流,利用老沟开渠工程容易完成,石碛坚固省时,有利农时,工程完成,效果就可见到。因边境多战事,人力太少,渠堰又刚刚筑成,未遇水患,所以不敢预先修好通渠。假如以后要再动工兴修水利工程,应当从石滩西边挖渠,所以特地写在石上,以给后世贤者提供参考。

【原典】

穀水又东,又结石梁[1],跨水制城,西梁也。穀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2],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径晋卫尉卿石崇[3]之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叙》曰: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4]出为征虏将军,有别庐[5]在河南[6]界金谷涧中。有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备具。金谷水又东南流入于穀。

【注释】

[1]石梁:石制的桥梁

[2]太白原: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3]石崇:晋朝人,字季伦,在河阳置金谷别墅,极奢靡。

[4]太仆:官名,九卿之一,为天子执御,掌舆马牲畜之事。

[5]别庐:别墅。

[6]河南:古县名,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www.xing528.com)

【译文】

穀水又向东流,又建了一座石桥横跨水上,以利于护城,称为西梁。穀水继续向东流,在左边与金谷水汇合。金谷水发源于太白原,然后向东南流过金谷,所以称为金谷水。金谷水向东南流过晋卫尉卿石崇的故居。石季伦《金谷诗集叙》说:我在元康七年,跟随太仆出征任征虏将军,有别墅在河南县界的金谷涧中。那里有清澈的泉水、繁荣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修竹、翠柏以及药草,应有尽有。金谷水接着向东南流入穀水。

【原典】

故《洛阳记》[1]曰:陵云台西有金市,金市北对洛阳垒者也。又东历大夏门下,故夏门也。陆机《与弟书》云: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造。门内东侧,际[2]城有魏明帝所起景阳山,余基尚存。孙盛《魏春秋》曰:景初元年,明帝愈崇宫殿,雕饰观阁,取白石英[3]紫石英及五色大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芳林园,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于时百役繁兴,帝躬自掘土,率群臣三公[4]已下,莫不展力。山之东,旧有九江。陆机《洛阳记》曰:九江直作圆水。水中作圆坛三破之,夹水得相径通。《东京赋》[5]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6]芙蓉覆水,秋兰[7]被涯。今也,山则块阜独立,江无复仿佛矣。穀水又东,枝分[8]南入华林园,历疏圃南,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zī)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9]焉如新。又径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10],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11],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12]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13]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寔[14]为神居矣。

【注释】

[1]《洛阳记》:杨守敬认为是杨龙骧所作。

[2]际:临近、靠近。

[3]白石英:一种石英的矿石

[4]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历代名称稍有差别,职管各异。

[5]《东京赋》: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所作。

[6]九谷八溪:养鱼池,今不知所在。

[7]秋兰:秋日的兰花。

[8]枝分:支流、分流。

[9]璨(càn):鲜明发光。

[10]射侯:箭靶。

[11]阿阁:四面都有檐溜的楼阁。

[12]凫(fú)没:像野鸭一样浮沉。

[13]枉渚:弯曲的水池

[14]寔(shí):通“实”,的确、实在。

【译文】

因此《洛阳记》记载:陵云台西边有金市,金市北面对着洛阳垒,就是这个地方。穀水又向东流经大夏门下,就是过去的夏门。陆机《与弟书》记载:门有三层,高百尺,魏明帝所造。门内东侧,靠城有魏明帝所造的景阳山,残余的山基还在。孙盛《魏春秋》记载:景初元年,魏明帝再加高宫殿,雕刻装饰观阁,从太行谷城山取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在芳林园中筑起景阳山,种植松竹草木,捕来禽兽养在园中。当时各建设工程一起开工,热火朝天,皇帝亲自掘土,率领三公以下群臣,人人无不竭尽全力。山的东边原有九江。陆机《洛阳记》记载:九江汇聚成圆形水池,池中筑圆坛,又建三条堤道把池分为三块,与两岸相连。《东京赋》记载:濯龙池和芳林园连着九谷八溪,荷花铺满水面,秋兰长遍岸边。如今,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高冈,江则再也看不出痕迹了。穀水又向东流,分出一条支流向南流入华林园,经过菜园南边,园中有古玉井,井栏都用珉玉做成,用黑石做井口,做工精密,虽年代久远,还没有改变古玉的璀璨光泽,就像新的一样。继续流过瑶华宫南边,过景阳山北边,景阳山上有都亭,堂上砌方湖,湖中造有御座石。御座前建造蓬莱山,曲池连接着坐席,飞泉水雾轻拂着席位,南面坐席两边挂着箭靶,像两排武士对立。背山的堂上,石路崎岖,岩嶂险峻,亭台楼观高耸,山峦如缨带缠绕,游人在高阁中上下,从曲阶忽出忽入,远望好像野鸭在水中浮沉,鸾鸟在云中飞翔。堂中引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飞瀑,然后奔流在曲渚间,水声潺潺不绝,竹柏遮蔽着层石,绿草繁花丛生在泉边,一旦微风吹来,芳香飘溢到天空,这确实是神仙所居之地了。

【原典】

沮水[1]东注郑渠。昔韩欲令秦无东伐,使水工[2]郑国间秦凿泾(jīng)引水,谓之郑渠。渠首[3]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hù)口,所谓瓠中也。《尔雅[4]以为周焦获矣。为渠并[5]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6],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7],然渠亦秦之利。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8]填阏[9]之水,溉泽卤[10]之地四万余顷,皆亩一钟[11]关中沃野,无复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命曰郑渠。

【注释】

[1]沮水:今称沮河,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一带的石川河,是渭河的支流。

[2]水工:治水工匠

[3]渠首:水渠的开端。

[4]《尔雅》: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按意义编排的词典,作者不详,成书于西汉初年。

[5]并:依傍、沿着。

[6]觉:觉醒,醒悟,此处引申为被发现。

[7]间:间谍。

[8]注:引。

[9]填阏(yū):淤泥。阏,通“淤”。

[10]泽卤:盐碱地

[11]钟:古时的容量单位,合六斛四斗。

【译文】

沮水向东流进郑渠。从前韩国想让秦国不再东征,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做间谍,在秦国负责开凿泾河引水,称为郑渠。渠道上口在中山郡西边的邸瓠口导入泾水,就是所谓的瓠中。《尔雅》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焦获泽所在地。此渠傍着北山开凿,东流进洛水,长三百多里,开渠计划是用来灌溉田地的。工程进行中,被秦国发觉,秦国要杀掉郑国,郑国说:开始我是来做间谍的,然而建成此渠对秦国却是大为有利的。于是让他继续完成这一工程,渠建成后,引用这种含有淤泥的水源,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产量达到一钟,关中成为沃野,不再有荒年了,秦国也因此富强,终于并吞了诸侯,并把这条渠命名为郑渠。

相关链接

秦国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当为少昊氏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据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而言,秦在战国初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公元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萄,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公元前246年秦王羸政即位,公元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了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