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洛水出京兆[1]上洛县讙(huān)举山。
《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注释】
[1]京兆:地名,西安的古称,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译文】
洛水发源于京兆郡上洛县的讙举山。
《地理志》中记载:洛水发源于冢岭山。《山海经》中记载:发源于上洛西山。还有一说:讙举之山,洛水从那里发源。向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西北方竹山的东面,向南流进洛水。洛水又向东流,尸水流进来。尸水发源于北方的尸山,向南流进洛水。洛水又向东方流去,得到流进来的乳水。乳水发源于北方的良余山,向南流进洛水。洛水又向东和龙余之水汇合,龙余水发源于蛊尾之山,向东流进洛水。洛水又向东流,到阳虚山汇合玄扈之水。
【原典】
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1]孤峙[2],山上有坞聚[3],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4]所届[5],次于洛阳,命参军[6]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遡(sù)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7]不达其源也。
【注释】
[1]四绝:四面皆是陡峭的绝壁。
[2]孤峙:独自高耸。
[3]坞聚:村落。
[4]舟师:水军。
[5]届:至、到达。
[6]参军:官名,东汉末置,有“参某某军事”之义,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7]竟:最终。
【译文】
洛水又向东流经檀山南面,檀山四面绝壁陡峭,一峰孤峙,山上有座山村,被称为檀山坞。东晋义熙年间,宋武帝刘裕西入长安,水军推进,驻扎在洛阳,命令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乘船逆流而上,向洛川尽头调查,希望摸清水军可以到达的地方。戴延之到檀山就返回了,最终没有到达水源之处。
【原典】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miǎn)池矣。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1]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璧处。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2],铁中铮铮也。
【注释】
[1]窥:窥伺。
[2]皦皦(jiǎo jiǎo):出色,佼佼者。(www.xing528.com)
【译文】
洛水的北岸有座熊耳山,有两个山峰高耸并起,样子像熊的耳朵。这座山与《禹贡》所说从熊耳山疏导洛水的那座山不同,而是另一座山。从前汉光武帝击败樊崇的赤眉军,缴获的铠甲兵器堆得与熊耳山一样高,讲的就是这座山。山边有池,池水向东南流,旁边还有一个水池,世人称为渑池。又向东南流过宜阳县故城西面,叫西度水;又向东南流入洛水。洛水又向东流过宜阳县故城南面。当年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对他说:我想打通三川,窥伺周朝王室,这样死了也会不朽了。甘茂请求联合魏国攻打韩国,这一战斩杀韩军六万,于是攻下了宜阳城。宜阳原属韩国,后秦国占领这里才设县。汉哀帝时将这地方封给息夫躬,立为侯国。城的西门,就是赤眉军首领樊崇与刘盆子以及各大将等,捧着王印、兵器、玉璧来投降的地方。光武帝没有立即见他们,第二天集合兵士,在洛水之滨列阵,才来接见刘盆子等人。光武帝对刘盆子的丞相徐宣说:你不后悔吗?徐宣说:不后悔。光武帝感叹地说:你真是庸夫中的佼佼者,铁汉中的铮铮者。
【原典】
伊水又北入伊阙[1],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2],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3]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4]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5]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6]石开轩,高甍[7]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傅毅[8]《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9]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10]循大禹之轨,部[11]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12]董猗[13]、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注释】
[1]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著名的龙门石窟坐落于此。
[2]阙: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为供瞭望之楼。
[4]赵鞅(yāng):春秋时期晋国人,即赵简子。
[5]陆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6]镌:雕刻。
[7]甍:屋脊。
[8]傅毅:东汉文学家,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
[9]达聪:通达听闻。语出《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10]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
[11]部:带领、率领。一说部署、布置。
[12]监作掾(yuàn):监作的属吏。
[13]董猗:人名,不详。
【译文】
伊水接着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在这里疏导河流通水。两座山相对,看上去像一对宫阙,伊水经过中间向北流去,所以称为伊阙,就是《春秋》中说的“阙塞”。昭公二十六年,赵鞅派女宽在阙塞把守,就是这个地方。陆机说:洛阳有四阙,伊阙是其中之一。东有巨岩,西有高岭,一起凿石开出石门,在山峰高处建起石窟。西侧灵岩的下面,有泉流向东,一直流进伊水。傅毅《反都赋》说:利用龙门来宏扬教化,开启伊阙以通达听闻。阙左壁石上刻着铭文说:魏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日,发大水,高四丈五尺,水漫到此后向下。这石铭大概是记水位增减而立的。右壁又有石铭说:晋元康五年,河南府君沿着大禹的旧迹,率领部下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监作掾董猗、李褒,凿岸开石,凿平疏通了伊阙。石上的文字至今还在。
相关链接
洛水与伊水
洛水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伊洛河的支流,今称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境华山的蓝田附近,东流进入今河南省,在偃师附近与伊河汇合,今称伊洛河,然后向东北流进黄河。伊水今称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境内栾(luán)川县附近的伏牛山北麓,贯穿伊阙而入洛阳,与洛河汇合后称为伊洛河。“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在伊河两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