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湿余水山上谷居庸关东。
关在沮阳城[1]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2],耿况[3]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4]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5]矣。南则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功[6]可举,山岫[7]层深,侧道[8]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9]。晓禽暮兽,寒鸣[10]相和,羇官[11]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
【注释】
[1]沮阳城: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秦统一后置沮阳县,为上谷郡治所。
[2]上谷:古郡名,战国燕置,今河北省怀来县。
[3]耿况:字侠游,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曾任上谷太守。
[4]牖(yǒu):窗户。
[5]候台:即烽火台,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
[6]轻功:简易的劳作。
[7]山岫:山峰,山峦。
[8]侧道:边沿的道路。
[9]轨:车。
[10]寒鸣:悲鸣。
[11]羇(jī)官:久宦异乡的人。
【译文】
湿余水发源于上谷郡居庸关的东面。
居庸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处居庸县界内,所以关的名称也叫居庸,更始帝派使者入上谷,上谷太守耿况到居庸关迎接他,就是这个关。湿余水源出关山,向南流过故关之下,溪水东岸有座三层石室,石室的门窗都是石制的,原是故关的烽火台。南面是绝谷,垒石筑成关口城墙,高高的城墙险峻的石壁,不是简易劳作可以完成的工程。山峦层叠幽深,侧道狭隘,深林阻障险要,山路的宽度只能通过一辆车子。鸟鸣兽啼,早晚互相应和,久在他乡当官或远游外的人听到这种声音,没有不悲伤忧愁的。
【原典】
渔阳[1]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种殖,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2],麦秀两岐[3],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4]八年,匈奴不敢犯塞[5]。
【注释】
[1]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
[2]附枝:枝杈。
[3]麦秀两岐:一麦两穗,这在古代是吉瑞。
[4]视事:掌管政事。
[5]犯塞:侵犯边塞。
【译文】
渔阳太守张堪在县里开垦稻田,教会百姓种植水稻,百姓因此而殷实富裕。童谣唱道:桑树没有多余的枝杈,一支麦苗长出两个麦穗,自从张太守来这里当政,百姓尝到了快乐的滋味。张堪在渔阳主政八年,匈奴不敢来侵犯边塞。
【原典】
高梁水[1]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径梁山南,又东北径刘靖碑[2]北。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水以度形势,嘉武安[3]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4]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5]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6]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7]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废不赡,遣谒者[8]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9]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10]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xí)厎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biāo)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11]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12]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13]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负[14]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15]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16]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
【注释】
[1]高梁水:三国魏时开车箱渠,导水自今石景山南东接高梁水上源,又自今德胜门外分流东向至今通州区东流进潞河,亦称高梁水或高梁河。
[2]刘靖碑:在今北京市大兴区。刘靖,三国魏刘馥之子,字文恭,沛国相(今安徽省濉(suī)溪县)人。
[3]武安:白起,战国秦将,事秦昭王,封武安君,长平一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4]遏:通“堨”,堤坝、堤防。
[5]并州:古州名,虞舜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
[6]石笼:元代王祯《王氏农书》中有记载:用藤萝或木条编成的笼子,大笼长二三丈,高四五尺,内装石块,用木桩钉住,接连绵延,用来抵御河岸受洪水的冲决。
[7]乘:凌越、漫过。
[8]谒者: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时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员。
[9]刻:规定。
[10]渔阳:古郡名,今北京市密云区。
[11]君:指曹魏名将刘靖。
[12]追惟:追念、回想。
[13]兴复:恢复、复兴。(www.xing528.com)
[14]襁负:用襁褓背负,指带着孩子。
[15]郑渠:亦称郑国渠,古代关中平原(今陕西省渭河平原)的人工灌溉渠,秦王政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开凿而成。
[16]追述:述说过去之事。
【译文】
高梁水流进来,高梁水上口在戾陵堰承接水,水北有梁山,山上有汉燕剌王刘旦的陵墓,所以用戾陵来命名这条堰。河水从戾陵堰分出支流,向东流过梁山南边,再向东北流经刘靖碑北边。碑文写道: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上梁山观察河川的源流,勘查水道地形地势,赞美武安君开凿人工渠,羡慕秦地人民的殷富。于是派部下丁鸿,督率军士千人,于嘉平二年在高梁水上筑堰,疏导高梁河,修筑戾陵堰,开凿了车箱渠。当时立在堰上的碑文说:高梁河水出自并州,是潞河的别源。长长的堤岸高峻牢固,直接截断中流。堤岸以石笼筑成主堰,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宽七十多步。靠北岸设立水闸,闸门宽四丈,立于水中十丈。山水暴发时,水就从堰顶漫出向东奔流,平时正常流量,水就从水门向北流进来。每年可灌溉水田两千顷,包括所有的封地共一百多万亩。魏景元三年辛酉日,皇帝下诏书说:因百姓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旱地废置,因而供应不足。派谒者樊晨重新改造水闸,将限制兼并的农田一千顷,封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划给郡县,重新改定水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沿着车箱渠,从蓟西北流经昌平,东至渔阳潞县为止。沿途受车箱渠水滋养达四五百里,灌溉的水田达万余顷。不论地势高低都能均匀地得水灌溉耕种。导流时可以灌溉,决水时可以分流。导渠口作为调节洪水的闸门,将湍流汹涌的池水放出成为浇灌禾苗的甘泽,既有益于当代,又惠及后世。晋元康四年,刘公小儿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刘弘,受命持节出使监管幽州诸军事,领有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衔。戾陵堰筑成后三十六年,到晋元康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发,堤堰毁损了四分之三,只剩北岸七十多丈,上游车箱渠到处泛滥。刘弘追念先君筑堰的功勋,亲自到现场,指导施工规划,命令司马、关内侯逄恽率领内外将士两千人,筑起长岸,建成石渠,修理主堰,兴建水闸,闸门宽四丈,立水中五尺,恢复了运载、防洪、灌溉等各种功能。北道疏导与阻塞之方法,都遵循旧制,共投入人工四万多。附近各部王侯,不召自来,甚至背着婴儿的妇女都来帮忙,总共有几千人。《诗经》中说“动工不要急于求成”,《易经》中说“百姓忘记了劳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于是朝廷两府中的文武官员,有感于秦国追思郑国凿渠的业绩,以及魏人为西门豹立祠的道义,都仰慕这一仁德之政,追述修堰的功绩。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刻石立表,以记载这一业绩,并记下这条堰的规格和用法,永远地为后人树立榜样。事实详见碑文记载。
【原典】
又东南流径武列溪[1],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2]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3],临崖危峻,可[4]高百余仞。牧守[5]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6]弧矢,无能届[7]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8]。
【注释】
[1]武列溪:亦称武列水,即今热河,有三源,合流入河北省承德市。
[2]石挺:孤生独立的直棒形大石,即今河北省承德市一带的磬锤峰。
[3]云举:高耸。
[4]可:大约。
[5]牧守:州和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6]弯张:拉开。
[7]届:达到。
[8]濡:即濡水,今称滦(luán)河,是一条全长近九百千米的独流入海的河流。
【译文】
(三藏水)接着向东南方向流经武列溪,称为武列水。武列水向东南经过石挺下,石挺在层峦山峰之上,孤石高耸入云,山崖异常险峻,高度达到百余仞。州牧、太守经过这里,叫那些选练出来的弓箭高手弯弓射箭,没有一个人能射到石挺的顶端。武列水向东流入濡水。
【原典】
《博物志》[1]曰:魏武[2]于马上逢狮子,使格[3]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吼呼[4]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5]上王车轭(è)上,狮子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而还。
【注释】
[1]《博物志》:西晋张华所著。
[2]魏武:即曹操。
[3]格:杀。
[4]吼呼:怒吼呼叫。
[5]超:跳跃。
【译文】
《博物志》记载:魏武帝曹操骑在马上突然遇到一头狮子,他叫兵士杀死它,但狮子伤了许多人,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卫队几百人上去围剿。狮子咆哮着跳跃起来,亲兵们都大吃一惊。曹操忽然看见一只动物从树林中奔出,样子好像狸猫,跳到他的车轭上,狮子快到时,这个野兽文跳到狮子头上,狮子就趴地上不敢起来了。于是大家上去把它杀死,得到狮子返回了。
【原典】
朝鲜[1],故箕子[2]国也。箕子教民以义,田织信厚,约以八法,而下知禁[3],遂成礼俗。战国时,满[4]乃王之,都王险城[5],地方数千里,至其孙右渠[6]。汉武帝元封二年,遣楼船将军[7]杨仆、左将军荀彘(zhì)讨右渠,破渠于水,遂灭之。若水东流,无渡之理,其地今高句丽[8]之国治,余访蕃使[9],言城在水之阳。其水西流经故乐浪[10]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水西至增地县入海。又汉兴,以朝鲜为远,循辽东故塞至水为界。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证也。
【注释】
[1]朝鲜:指由商纣王叔父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的一个侯国。定都在大同江流域,即今平壤一带。
[2]箕子:商纣的叔父,名胥馀,封子爵,国于箕。
[3]禁:禁忌、法令。
[4]满:指燕人卫满。当时中原多故,卫满起兵击败朝鲜,自立为王。
[5]王险城:公元前2世纪古朝鲜的都城,在今朝鲜平壤市。
[6]右渠:燕人卫满之孙,具体不详。
[7]楼船将军:汉代将军名号之一。
[9]蕃使:外国使节。
[10]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平壤市。
【译文】
朝鲜,是过去的箕子国。箕子用公正、礼仪教导百姓,耕田织布为生,忠实信用淳朴,并规定了八条法律,百姓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就形成了良好礼俗。战国时,卫满在朝鲜做了国王,建都于王险城,土地方圆几千里,传到他孙子右渠。汉武帝元封二年,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讨伐右渠,在浿水打败了他,于是灭了箕子国。如果水向东流,便不会有渡浿水的计划,这个地方是现在高句丽的国都,我访问过外国使臣,说高句丽城在浿水的北面。浿水向西流过原乐浪郡朝鲜县,就是乐浪郡的治所,是汉武帝设置的。浿水再向西北流去。所以《地理志》记载:浿水向西流到增地县入海。汉朝建立后,认为朝鲜离中原太远,就沿着辽东过去的边塞到浿水为界。查考古今所载,情况有所不一,大概是《水经》误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