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浊漳水、清漳水与书名《水经注全鉴》-卷十中的河流与水源分布

浊漳水、清漳水与书名《水经注全鉴》-卷十中的河流与水源分布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梁水又北入漳水。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鸠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尧水继续向东北方向流进漳水。漳水向东流,与梁水汇合。经漳水向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向东北流,有绛水流进来。

浊漳水、清漳水与书名《水经注全鉴》-卷十中的河流与水源分布

【原典】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

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1]耳。

东过其县南,

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秦置上党郡,治此。其水东北流入漳水。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

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

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东径屯留县故城南,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

【注释】

[1]别:不同。

【译文】

浊漳水发源于上党郡长子县西面的发鸠山。

漳水发源于鹿谷山,鹿谷山与发鸠山山麓相连而位置在南。《淮南子》称发鸠山为发苞山,所以在记录中常见互用异名。左边有阳泉水流进,右边有伞盖水流进来。这三条河水的源头出自同一座山,只不过出水的地方南北不同而已。

向东流过城南面,

再向东,尧水从西山向东北流经尧庙北面,又向东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这里是西周时太史辛甲所封的食邑。《春秋·襄公十八年》记载,晋国人在长子县逮捕卫国的行人石买,就是此县。秦朝时设置上党郡,在长子县设立治所。尧水继续向东北方向流进漳水。漳水向东流,与梁水汇合。梁水发源于南梁山,向北流经长子县老城南面。《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国夺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就是长子的异名。梁水又向北流进漳水。

转弯从县城向东北流去,

陶水发源于南面的陶乡,向北流经长子城的东面,向西转弯流过城北,向东流进漳水。

又向东流过壶关县北边,再向东北流过屯留县南边。

经漳水向东流经屯留县南面,又转弯流过城东向东北流,有绛水流进来。绛水发源于西方谷远县东面的发鸠之谷,被称为滥水;向东流过屯留县故城南面,就是古时候的留吁国,是潞氏的属国。

【原典】

魏武[1]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2]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3]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4]。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5]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6]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7],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8]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陈思王[9]下笔成章,羡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10]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11]锺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12]接榱(cuī),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13]。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14]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15],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16]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17],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

【注释】

[1]魏武: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铜雀台:汉末建安十五年冬,为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城的西北角。

[3]止车门:在邺城文昌殿前正对着的端门周围。

[4]文昌殿:曹操用于朝会宾客、宴请四方的场所。

[5]石氏:这里指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有名的暴君。

[6]武直: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

[7]铜人:又叫铜翁仲。传说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长人出现在临洮,其长五丈,足迹六尺,当时认为是吉祥之兆,于是仿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称为“翁仲”。

[8]《春秋古地》:杨守敬认为当是晋人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共三卷。

[9]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最后的封地在陈郡,谥号思,后世称之为陈思王。(www.xing528.com)

[10]严才:三国魏时人。其余不详。

[11]相国:古官名,春秋、战国时,诸侯国设相,称为相国,为百官之长,秦及汉初,位尊于丞相,后为宰相的尊称。

[12]栋:脊檩,正梁。

[13]不虞:不测,意料不到的事。

[14]峙:耸立、屹立。

[15]榭:建在高台上的木屋

[16]层甍(méng):高楼的屋脊。

[17]祚:帝位。

【译文】

武帝又因为此处是魏郡国的故地,引漳水从城西向东流入邺城,流过铜雀台下,用暗流入城向东流去,称作长明沟。渠水向南流过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他建造北宫,宫中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导引支流以供灌溉,因此四处都可以通水灌溉,东出石窦堰的下面,流进护城河。所以魏武登上高台吟道:引长明,灌街里。说的就是这条水渠。后赵时期,石虎在文昌殿故址处,建造东、西太武两座大殿,在济水以北的谷城山上采文石为殿基,每座殿基下布置五百名武士值守宿卫。弯曲的柱子和屋瓦都用铜铸成,并用金漆绘图装饰。又移来长安、洛阳的铜人放在宫殿前,以增加国都宏伟壮丽的光彩。城西北建有三座高台,都是借城墙为基础,建得巍峨高峻,好像山一样。是建安十五年魏武帝建造的(现在只有平坦城基,巍峨的高台倾毁殆尽了。《春秋古地》记载:葵丘是地名,就是现在的邺西三台。有人说高台已平,或另有所见,详情不知。)中间的一座叫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铜雀台建成后,魏武帝叫儿子们登台观赏,并要每人作赋。陈思王曹子建下笔成章,写得又快又美,被时人称羡。这也是魏武帝在严才叛乱时登上铜雀台望奉常王叔治到来的地方。那时严才与其部属攻打掖门,王修(叔治)听到有变故,车马未到,就率领官属步行到宫门,魏武帝在铜雀台上望见来人,说:那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国锺繇对王叔治说:按惯例,京城有变故,九卿各守在自己的官府,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王修说:享受国家的俸禄,国家有祸时怎能逃避呢?守在官府中虽是惯例,但不是赴国之难的大义。时人以为美谈。后赵时、石虎将铜雀台再增高两丈,造了一座连栋接椽的房屋,把台全都盖住,里面曲折盘回地隔开,取名为命子窟。又在屋上建造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并造了一只铜雀立在楼顶上,展开翅膀像是在飞翔。南边建了座金虎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零九间;北边建的称为冰井台,也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每室中有几口井,每口井十五丈深,井里面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燃了不容易烧完,也称为石炭。还有粮食窖及盐窖,以备不测。至今窖上还有石刻留存。左思《魏都赋》中写道:三座台高高并立,多么巍峨而壮观。城有七座城门:南面的叫凤阳门,中间的叫中阳门,其次叫广阳门,东面的叫建春门,北面的叫广德门,其次叫厩门,西面的叫金明门,又称为白门。凤阳门三座高台都洞开着,高三十五丈,石虎在上面增筑了层观架,并放置了一只铜凤凰,凤头高一丈六尺。东边城上,石虎又建了座东明观,在观上建了金博山香炉,叫做“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高度超过其他台榭,独自高傲地耸立着。此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表面都用砖装饰。百步一楼,所有的宫殿、门台、女墙都加建观阁台榭。高富的屋脊、反光的流璃瓦、飞举的屋檐高耸入云,并且用素色作底,画上图案。在那全盛之时,离邺城六七十里,就可以远远就看得见凌霄的亭台观阁有如仙宫。曹魏继汉而立,又将洛阳定为都城,以谯为祖先的本国,许昌是汉代都城所居之地,长安是西京遗迹,邺城是曹魏帝王事业的根本,所以号称五都。

【原典】

漳水[1]又北径祭陌[2]西,战国之世,俗巫[3]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4]时,西门豹[5]为邺令,约诸三老[6]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7]赋敛[8]百姓,取钱百万,巫觋(xí)行里中,有好女者,祝[9]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10]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11],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12],并投于河。豹磬折[13]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14][15]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16]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

【注释】

[1]漳水:水名,发源于山西省,流入卫河。

[2]祭陌: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3]巫:巫师。下文的巫觋是男巫师,巫妪是老巫婆。

[4]魏文侯:战国魏人,名斯(一名都),周威烈王时与韩、赵列为诸侯。

[5]西门豹:战国魏文侯时为邺令。

[6]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

[7]廷掾(yuàn):县令的属吏。

[8]赋敛:征收赋税。

[9]祝:祝祷。

[10]从:使跟随、使侍从。

[11]有顷:不久、一会儿。

[12]白:禀告。

[13]磬折:弯腰,表示谦恭。

[14]豪长:乡豪里长。

[15]趣(cù):同“促”,催促。

[16]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

【译文】

漳水又向北流过祭陌的西边,战国时代,当地有巫师为河伯娶妇的风俗,在这里陌上奉行祭祀仪式。魏文侯时,西门豹担任邺令,他与三老们相约道:为河伯娶妇奉行仪式时,请你们来告诉我,我也要送给他女子。三老们说:好的。到了为河伯娶妇的时间,三老、廷掾向百姓征收赋税,搜集钱财上百万,男巫师巡视乡里,见到漂亮女子,就祝祷说这女子应作为河伯之妇,用三万钱为聘金,让其沐浴并涂上脂粉妆扮得如同要出嫁一样。西门豹前往祭陌会见他们,三老、巫师、廷掾与百姓都聚集赶去观看。有个老巫婆已七十岁年纪,后边跟着十个女弟子。西门豹把出嫁给河伯的新妇叫出来看了看她们,认为不够漂亮,叫老巫婆到河里去告诉河伯,于是把老巫婆投入河中。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为什么这么久不回来?又叫三个弟子及三老到河里去告诉河伯,把他们都投入河里。西门豹躬身向河中恭敬地说:三老也不回来,怎么办呢?又准备叫廷掾、豪长前往催促,豪长、廷掾都吓得伏在地上叩头直到流血,请求不再为河伯娶妇了。这种荒唐的祭祀仪式虽然早已经断绝,这个地方却留下了祭陌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