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济水自菏水北至封丘,继续向东北流

济水自菏水北至封丘,继续向东北流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南边的是菏水,北边的是济水,流过乘氏县与济渠、濮渠汇合。北济水继续向东北方流,与濮水汇合。濮水上流在封丘县承纳济水,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濮渠水上游接纳济水。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水经》说济水流进黄河,错了。现在河水干涸,而济水仍奔流不绝。

济水自菏水北至封丘,继续向东北流

【原典】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1]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径乘氏县与济渠、濮(pú)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径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中六年,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分梁,于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于封丘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bēi),方三里。濮水又东径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注释】

[1]巨野:地名,在今天的巨野县,是中国山东省菏泽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鲁西南大平原腹地,位于菏泽东部,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

【译文】

济水又向东流到乘氏县西边,分为两条河:

《春秋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一年,分割了曹国的土地,东边直到济水。济水从这里流向东北方,从巨泽流出。一条流向东南,一条从乘氏县流向东北,流进巨野泽。南边的是菏水,北边的是济水,流过乘氏县与济渠、濮渠汇合。北济水从济阳县北向东北流过煮枣城南。《郡国志》记载:冤朐县有煮枣城,就是这座城。汉高祖十二年,把这地方立为侯国封给了革朱,北济水又流向东北方经过冤朐县旧城北面,接着向东北流经吕都县旧城南面,王莽把吕都改名为祁都。又向东北流过定陶县旧城北面。汉景帝中元六年,因济水经定陶城北东流,于是分割梁国土地,在定陶设置济阴国,济阴国就是按北济水命名的。北济水继续向东北方流,与濮水汇合。濮水上流在封丘县承纳济水,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濮渠水上游接纳济水。阚骃说:上游接纳别济水,说的就是北济水。它的旧河道从济水流向东北,向左分流方圆三里。积成的高梁陂,濮水接着向东流过匡城北面。过去这个匡城就是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在匡地遭到被扣之难的地方。继续流向东北,并左转汇合别濮,别濮水在酸枣县接纳河水。所以杜预说:濮水出自酸枣县,上游承接黄河

【原典】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1]南,东历琅槐县[2]故城北,《地理风俗记》[3]曰:博昌[4]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5]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6]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7]曰:济自荥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流[8]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9]非也。寻[10]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注释】

[1]甲下邑:古地名,地理学家熊会贞认为在利津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

[2]琅槐县:古县名,西汉置,今山东省广饶县东北。

[3]《地理风俗记》:应劭所作。应劭:字仲远,东汉学者,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人。

[4]博昌:古县名,汉置,今山东省博兴县南。

[5]钜(jù)野:古县名,汉置,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6]枝津:支流。

[7]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经注释的《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皆流传至今。

[8]辍流:断流。辍,停止。(www.xing528.com)

[9]即实:依据实际情况。

[10]寻:探求、寻究。

【译文】

济水向东北流至甲下邑的南边,向东流经琅槐县故城北边,《地理风俗记》记载:博昌县东北八十里处有琅槐乡,这里就是过去琅槐县。《山海经》记载:济水穿过钜野流进渤海,进入齐国琅槐县东北方。接着向东北流,黄河的一个支流流进来。《水经》说济水流进黄河,错了。这里是黄河水流进济水而不是济水流进黄河,济水接着向东北入海。郭景纯说:济水从荥阳至乐安博昌流入海。现在河水干涸,而济水仍奔流不绝。《水经》说济水流进黄河,两个记载都是错的。实际上黄河在济水、漯水的北边,分流注入大海。现在断流的只有漯水,郭景纯以为济水流进,实际并非如此。探究经典记载,寻察水流情况,不如《山经》来得周密。

【原典】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黄沟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径己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径楚丘城西。《郡国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1]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径成武县西,又东北径郈(hòu)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径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径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suī)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泽也。《尚书》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2],俱钟淮、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注释】

[1]徙:迁徙。

[2]淼(miǎo)漫:水源丰富的样子。

【译文】

济水的一条河向东南流经乘氏县南面。

在定陶县东北从济水分出了菏水,流向东南方,向右汇合了黄沟支流——俗称界沟。向北流过己氏县旧城西,再向北流过景山东,就是《卫诗》里说的景山和京冈。毛公说:景山就是大山的意思。接着向北流过楚丘城西面,《郡国志》记载:成武县有个楚丘亭。杜预说: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被北狄胡人所灭,卫文公东迁渡过黄河,暂住在曹邑的村野,齐桓公在楚丘筑城,把卫文公迁到那里居住。所以《春秋》记载:邢地人离乡背井迁往他乡,就像回家一样,卫人有了安身之地,忘了亡国之痛。就是《诗经》中所描写的:登上高丘,向楚眺望,眺望楚丘和堂水,眺望景山和京冈。所以郑玄说:观赏不远处的城邑和山川。接着向东北流过成武郈城西面,再向东北流过郈城东面,可能是郈邑后来所迁的地方,具体情况不大清楚。又向东北流过梁丘城西面,《地理志》记载: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的宋人、齐人在梁丘会盟就是这里吧。杜预说:高平郡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继续向东北流,在乘氏县西面向北流进菏水。菏水又流向东南,流经乘氏县旧城南面,这座县城就是《春秋》中记载的乘丘。所以《地理风俗记》说:济阴乘氏县,就是过去宋国的乘丘邑。汉孝景帝中五年,把乘氏封给梁孝王的儿子刘买作为侯国。《地理志》记载:泗水向乘氏县东南方流到睢陵,然后流进淮水。《郡国志》记载:乘氏县有泗水。就是从济水分出的菏泽。《尚书·禹贡》有疏导菏泽的说法,从陶丘以北,东到菏泽,但没有泗水记录。又说:疏导菏泽,淹没了孟猪。孟猪在睢阳县的东北方。阚骃《十三州志》说:不说流入,而说淹没,表明不是经常有水流入,水大时才会淹没。泽中茫茫大水,都流进淮水和泗水。故《地理志》有从睢陵流进淮水的话,而把泗水也包括在内了。然而,流进泗水的水很多,而且不止这些,但是不能因为最后流入泗水,就可以不经考究擅以泗水作通称。有人说另有条泗水那还可说,但这条河为何兼有泗水之名,却不清楚了。

相关链接

济水

济水,又名沇水,古代四渎之一,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济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定陶)北,又东至于荷(荷泽);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汉书·地理志》记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河南部分本是从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水入河口隔河相对,古人把它视为济水的下游。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