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屋山源头两源济水发源与城名济源解析

王屋山源头两源济水发源与城名济源解析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东面的王屋山,称为沇水。现在济水重发的源头出自轵县西北的平地上,水有两个源头。民间因原城是济水重源所发的地方,所以又把它叫做济源城。东流水发源于西南方向,向东北流进济水。济水又向东流过原城南面,东流与北水汇合,乱流向东南方向奔泻,分为两条河。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

王屋山源头两源济水发源与城名济源解析

【原典】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1]应氏之非矣。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2]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转呼失实也。

【注释】

[1]斯乃:这是。

[2]俗:民间。

【译文】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东面的王屋山,称为沇水。

《山海经》记载:王屋之山,联水发源在那里,向西北流,流进泰泽。郭景纯说:联、沇两字读音相近,联水就是沇水。水先在地下潜流,到了共山的南边,又从东丘那里流出地面。今天原城东北方有东丘城。孔安国说:泉水的源头是沇水,流出后的河则叫济水。《春秋说题辞》解释说:济,就是齐;齐就是度,就是贞。《风俗通》记载:济水发源于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济水庙建在东郡临邑县。济,就是齐,使度量统一标准的意思。我按两条济水同名而发源不同,流向也各异,这是《风俗通》作者应的错误。现在济水重发的源头出自轵县西北的平地上,水有两个源头。东边的源头出自原城东北。从前晋文公讨伐原国,因其能重诺守信,原国就主动投降了,指的就是这座原城。民间因原城是济水重源所发的地方,所以又把它叫做济源城。这条水向南流过城东旧县城的原乡。杜预说:沁水县西北有原城,就是此城。水向南流与西源水汇合。西源出自原城西面,有东流水流进。东流水发源于西南方向,向东北流进济水。济水又向东流过原城南面,东流与北水汇合,乱流向东南方向奔泻,分为两条河。一条向东南方向流,俗称衍水,就是沇水。衍、沇二字音近,因而造成音转失实。

【原典】

济水又东南,径(chī)城北而出于温矣。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jú)。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梁,水堤也。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1],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湨水又东径锺繇(yáo)坞北,世谓之锺公垒。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2]为侯国。

【注释】

[1]嗣典:后裔及典章制度。

[2]公上不害:西汉人。高祖六年为太仆,以击陈豨有功,后封为汲侯。

【译文】

济水又流向东南,流经城北面,然后从温县流出去。另一条分支向南流,一直流进湨水。湨水发源于原城西北原山的勋掌谷,俗称白涧水,向南流过原城西面。《春秋》中说的“会于湨梁”,就是指这条河的堤梁。《尔雅》说:堤梁中没有比湨梁更大的了。梁就是河堤。湨水又向东南流过阳城东,与南源水汇合。南源水出自阳城南溪,阳也就是樊,又称阳樊。《国语》记载:周王把阳樊赐给晋国,阳樊的人不服,晋文公就把阳城包围了起来。仓葛说:阳城有夏、商的后裔及其典章制度,由樊仲的官守护着,您把它毁了,恐怕不可以吧?文公于是放了阳人。《春秋》记载:樊氏反叛,周惠王派虢公去讨伐樊氏,逮捕了樊仲皮,将他带回京城,说的就是此城。湨水向东北方流,与漫流水汇合。漫流水发源于轵关南边,向东北方流,又向北流进湨水,汇流之处称为漫流口。湨水又向东汇合了北水,乱流奔向东南方向,在左边汇合济水支渠。湨水继续向东流过锺繇坞北面,世人称这里叫锺公垒。继续向东南方向流,涂沟水流进来。涂沟水发源于轵县西南的山下,先向北流然后向东转,流入轵县故城中,又转弯向北流出轵城。汉文帝元年,把轵城封给薄昭,立为侯国。涂沟水又向东北注入湨水。湨水继续向东北流径波县老城北。汉高帝把波县封给公上不害,立为侯国。

【原典】(www.xing528.com)

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fán)曰:或云今河内轵西有城,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1]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骃[2]《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传》曰,向姜不安于莒(jǔ)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又东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径白骑坞南,坞在原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东北流径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鞞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湨水又南注于河。

【注释】

[1]袭:延袭。

[2]阚骃(yīn):字玄阴,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著有《十三州志》十卷。

【译文】

湨水又向东南方流,天浆涧水流进来。天浆涧发源于轵县南边的高地向城的北面。城在水边的高地上,俗称韩王城,这是不对的。京相璠说:有人说今天河内轵县西边有座古城,名叫向,现在已没有了。杜元凯《春秋释地》也说是有这回事。这里所说的向城是沿袭的说法,不可能有地有名而没有城吧。阚骃《十三州志》记载:轵县南山西边的山弯里有古代的向城,就是周朝那时的向国。《左传》记载:向国公主向姜在夫家莒国很不安心,就独自回娘家去了。汲郡《竹书纪年》记载:郑侯派韩辰把阳和向两地归还给晋。二月,晋国在阳、向两地筑城,把阳改名为河雍,把向改名为高平。这里说到的向就是向城。涧水有两个源头一起流出来,各从一条溪向东北流,并且合并成一条,被命名为天浆溪。接着向东北流经一座老城,本地人称这座城为冶城,水也就叫做冶水。冶水向东流进湨水。湨水又流向东南方,在右边汇合了同水。同水发源于南原下,向东北流经白骑坞南边,白骑坞位于二溪的汇流处高地上,北边靠近深壑,三面都极险峻,只有西边筑了城墙。同水向东北流过安国城西边,又向东北流进湨水。湨水向东南流经安国城东边,再向南流过毋辟邑西边,世人称毋辟邑为无比城,也有人称马鞞城,都不对。朝廷把这里当作废黝的太子谪居地,称废太子为河阳庶人。湨水又南流,流进黄河

【原典】

战国之世,范蠡[1]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之于陶[2],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治产致千金,富好[3]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4]。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注释】

[1]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后浮海适齐,治家产数千万,自号陶朱公。

[2]陶:古邑名,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3]好:喜欢。

[4]巨万:极言数目之多。

【译文】

战国时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洗刷了会稽之耻,于是改名换姓,在陶地隐居下来,对外称为朱公。因为陶地处于九州天下的中央,能通达四方诸侯,所以货物都在这里交易。范蠡经商得利,产业积聚达到千金,他很喜欢做好事行善积德,子孙也继承并发扬他的事业,于是家财积聚甚多。所以人们谈起富贵的人,都会提到陶朱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