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关链接汾水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洽河等,其中还包括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和古堆泉等。其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邓训经过考察核查,得知这条水道的艰难,于是立即写好报告向肃宗奏报,建议停止运输,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使几千服役劳工免于死亡。

汾水、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水、晋水、湛水

【原典】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cén)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联峰接势。刘渊族子曜(yào)尝隐避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1]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荫,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径一城东,凭墉[2]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

【注释】

[1]谒(yè):拜见。

[2]墉:城墙。

【译文】

汾水发源于太原郡汾阳县北面的管涔山。

《山海经》说:《北次二经》中记录的头一座山,在大河东边,山头枕靠汾水,叫管涔之山,山上没有树木,山下出产玉石,汾水就发源在这里,然后向西流进大河。《十三州志》记载:汾水发源于武州的燕京山,这也是管涔山的异名。这座山危岩层叠高耸,山上只有蔓草,不长树木,水源泉从南麓下面冒出,也就是一道涓涓细流而已。接着流向西南方向,两岸山脉对峙,峰峦相接。刘渊的同族子侄刘曜曾隐避在管涔之山。一日夜间,忽然进来两个孩子,跪下说:管涔王派我们俩来拜见赵皇帝。献上宝剑一把,于是把剑放在面前,拜了两拜后离去。刘曜举蜡烛照看宝剑,剑长两尺,非常光亮;背面有铭文:佩上神剑,可除各种邪毒。刘曜于是就佩上它,宝剑随时会变幻出五色光芒。以后刘曜就做了胡王。汾水又向南流,与东温溪和西温溪汇合。这两条水都出自邻近的山溪,溪水淙淙地向下奔流。水上各种树木繁荫交错,像一片云烟笼罩相接。从这里开始深潭水涨,波浪升腾泛涌。又向南流过一座城邑东边,城墙下,堆积许多石块,城边靠着汾水,俗称“代城”。汾水向南又从两城中间流过,这两座城左右相对,像一对翅膀生在汾水两边,世人称之为侯莫干城,地名大概源出西方胡戎语义,口头相传,因而失去了愿意。

相关链接

汾水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源头传统认为在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全长716千米,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千米,在万荣县荣河镇店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支流众多,较大的如潇河、文峪河、洽河等,其中还包括许多有名的大泉水,如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龙子祠泉和古堆泉等。

汾河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对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有许多地名(汾阳、襄汾等)、产品名(汾酒)来自汾河。其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

【原典】

后立屯农[1],积粟在斯,谓之羊肠仓[2]。山有羊肠坂[3],在晋阳[4]西北,石隥[5]萦行,若羊肠焉,故仓坂[6]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7]、石臼河。按司马彪[8]《后汉郡国志》,常山[9]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资[10]承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11],自都虑[12]至羊肠仓,将凭汾水[13]以漕太原,用实秦[14]、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15]。拜邓训[16]为谒者,监护[17]水功。训隐括[18]知其难立,具言肃宗,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gāi)以为训积善所致也。

【注释】

[1]屯农:屯田。

[2]羊肠仓:东汉永平年间在此屯田积粟而建造的粮仓,今山西省交城县东北。

[3]羊肠坂:古坂道名,位于豫西北与晋东南接壤的南太行山中,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形似羊肠而得名。

[4]晋阳:古县名,秦置,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5]石隥(dèng):石阶。

[6]坂:山坡、斜坡。

[7]呼沱:就是滹(hū)沱河,在今河北省西部。

[8]司马彪: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著有《续汉书》。

[9]常山:古郡名,西汉置,今河北省正定县。

[10]资:蓄积。

[11]漕:水道运输。

[12]都虑:地名,不详。

[13]汾水:水名,就是汾河,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在河津市西入黄河。

[14]秦:今陕西之地。

[15]无算:无法计算。

[16]邓训:东汉官员,字平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

[17]监护:监督、监管。

[18]隐括:审度核查。

【译文】

后来汉朝在晋阳设立屯垦,积聚粮食,称为羊肠仓。山上有羊肠坂道,在晋阳城西北,山间的石阶弯曲盘绕,好像羊肠似的,所以粮仓和山坡都取了羊肠这个名字。东汉永平年间,朝廷治理呼沱河、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常山郡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凭借蓄纳呼沱河的水,从水路转运山以东的粮食;从都虑到羊肠仓,则凭借汾水河道将谷物运到太原,用来充实秦、晋地区的粮食需求。治理这两条水道的劳工苦役一年接着一年,水运所经河道,共有三百八十九个险隘,在这里,死的人不计其数。后朝廷任命邓训为谒者,督察河道施工。邓训经过考察核查,得知这条水道的艰难,于是立即写好报告向肃宗奏报,建议停止运输,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使几千服役劳工免于死亡。和帝时邓训女儿被立为皇后,叔父邓陔认为是邓训做了好事积善的结果。

【原典】(www.xing528.com)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1]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2],累石就[3]路,萦带[4]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5]山阜[6],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7]桥,盖通古[8]之津隘[9]矣,亦在今[10]之地险[11]也。

【注释】

[1]界休县:古县名,秦置,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2]偏梁阁道:就是栈道。偏梁,邻近水边一头的木梁。

[3]就:成为。

[4]萦带:萦绕,缠绕。

[5]戴:顶着。

[6]山阜:山。

[7]鲁般:亦作“鲁班”,春秋时鲁国人,姓公输,名班,被后世尊为建筑工匠的鼻祖。

[8]通古:整个古代。

[9]津隘:关津要隘。

[10]在今:当今。

[11]地险:地势险要之地。

【译文】

汾水又向南流经冠爵津。

冠爵津是汾水上的渡口名,在界休县的西南,俗称“雀鼠谷”。山谷有几十里山道非常狭隘艰险,河水的左右都架设着空中栈道,盘绕在山岩边的,还有累石而成的险路,有的离水一丈,有的高出五六尺,上顶高山,下临深涧,一般称为鲁般桥,这是古代一直以来的险要渡口,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险要的地方了。

【原典】

其水又径安邑[1]故城南,又西流注于盐池。《地理志》[2]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盬(gǔ)。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3]。吕忱曰:夙沙[4]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盬。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5]潢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6]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为堨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泽南面层山,天岩云[7][8],地谷渊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曰径[9],南通上阳,北暨盐泽[10]。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11]故城南。《春秋·成公六年》,晋谋去故绛[12],大夫曰:郇(xún)、瑕,地沃饶近盬。服虔[13]曰:土平有溉曰沃,盬,盐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14]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故杜预[15]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

【注释】

[1]安邑:古都邑名,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城。

[2]《地理志》:班固《汉书》中的内容,共两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始祖。

[3]从盐省古声:从盐省形,从古得声。省形,省略形声字意符的笔画。

[4]夙沙:古部落名,今山东省胶东地区,该部落的百姓讨伐其国君,而归顺神农炎帝

[5]澍(shù):降雨。

[6]堨(è):修筑拦水的土堰。

[7]云:高。

[8]秀:高耸。

[9]曰径:似为“白径”,为中条山一条南北通道,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南。

[10]盐泽:今山西省运城市。

[11]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南。

[12]故绛:古邑名,曾为春秋时期晋国都城,今山西省新绛县。

[13]服虔:东汉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字子慎,著名经学家,汉灵帝时官至九江太守。

[14]鹾(cuó):盐。

[15]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译文】

盐水又流经安邑县故城南边,继续向西流进盐池。《地理志》记载:盐池在安邑县城的西南方。许慎称其叫盬(盐池)。盬长五十一里,宽七里,周长一百一十六里,盬字从盐省形,读为古声。吕忱说:炎帝时候的诸侯夙沙氏最初在这里发明煮海盐,河东的盐池称为盬。现在的池水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十七里,水呈紫色清澈平静,很深却不流动。水中出产石盐,自然凝结而成,早上采完盐,晚上又凝结起来,一点不会减少。只有山洪暴发,大雨如注,池水暴涨奔流,盐池才会因之消耗。所以政府和老百姓协力筑堤阻断洪水来路,防止泛滥。这条经过治理的河就被称为盐水,也称为堨水。《山海经》称之为盐贩之泽。泽南对着层层的山峦,高岩耸立,山谷深深,两边悬崖壁立,中间狭窄得容不下马车,称为石门;山路从石门出来,称作白径,向南通到上阳,向北到达盐泽。盐池的西边还有一池,称为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的南面。《春秋·成公六年》记载,晋景公打算离开旧绛城,大夫说:郇、瑕两地,土地肥沃富饶,而且靠近盐地。东汉经学家服虔说:土平且有水可以灌溉的称作沃,盬,就是盐池。安邑当地人习惯挖沟渠引水来浸泡麻,然后沤麻的水灌溉田野,田中的水干后,泥土表面自然就结出盐来,这就是所说的咸鹾(盐的别称),但有苦味,这种田就叫盐田,盐盬的名称就是从这里而来的。盐池属于司盐都尉管理,司盐都尉领兵千余人镇守此地。周穆王、汉章帝都到过安邑来视察盐池。所以杜预说:猗氏有盐池。后来撤销了尉司建制,分设猗氏、安邑两县,由县政府负责镇守此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