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汳渠[1],上乃引[2]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3]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4],起自荥阳[5],东至千乘[6]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7]地势,凿山开涧,防遏[8]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9]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10]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11]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
【注释】
[1]汳(biàn)渠:古水名,自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接黄河,东南经今开封市南、民权县与商丘市北,复东南经今安徽省砀山县、萧县北,到江苏省徐州市北入泗水。
[2]引:招引、召见。
[3]将作谒者:官名,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员。
[4]堨(è):遏水的土堰。
[5]荥(xíng)阳:古郡名,三国魏置,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6]千乘(shèng):古县名,西汉置,今山东省高青县。
[7]商度:斟酌,考虑。
[8]防遏:修建堤防和土堰。
[9]更相:交相、互相。
[10]滨:接近、邻近。
西京:古都名。西汉都城为长安,东汉改都洛阳,因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这里指代西汉时期。
【译文】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朝廷商议治理汲渠的事情,明帝召见乐浪人王景,询问如何利用地形地势治水的方略方法。王景分析阐述了利弊,应答敏捷,明帝十分赏识,于是赐给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后来组织筑堤,发动了几十万人,下令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一道治渠。筑堤岸,修水坝,从荥阳开始,东到千乘县海口,总长一千多里。王景带人勘察地势,凿山开涧,在交通要道处修筑堤防和土堰,把淤塞的河道疏通,十里设一水门,使河水可交互回流,不再有渗漏的祸患。第二年河渠竣工建成,汉明帝亲自巡查,下令沿河封国及郡县都必须设置管理河堤的官吏,如西京旧制一样。王景因治渠有方而扬名,王吴以及许多参与修治的下属都加官一等。
相关链接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著作,书中内容还包括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共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13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原典】
《风俗通》[1]曰:河,播[2]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yǎn)州:九河既道。谓徒骇[3]、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gōu)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4]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
【注释】
[1]《风俗通》:一名《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著,主要收录有关古代历史、风俗礼仪、山河泽薮、怪异传闻等内容。
[2]播:分散。
[3]徒骇:与后文“太史”等合称九河,诸河今已不能确指,故地名及具体位置已不详。
[4]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
【译文】
《风俗通》说:河就是将水散播,散播成为九河,就是从这里开始。《禹贡》“沇州”记载:九条河已经疏通,这九条河说的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这些都是逆河。郑玄说:下游相汇合的河叫逆河,就是互相迎受接纳的意思。
【原典】
粤[1]在汉世,河决金堤[2],涿郡王尊[3],自徐州[4]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5],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沉白马,祈水神河伯[6],亲执圭璧[7],请身填堤,庐居[8]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
【注释】
[1]粤:发语词。
[2]金堤:为古黄河两岸大堤。西起今河南省卫辉市、滑县,经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以及今山东省阳谷县,东至今山东省张秋镇东,有古金堤,相传宋时所筑,另有东汉王景治河所修之说。(www.xing528.com)
[3]王尊:字子戆(zhuàng),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汉元帝时为益州刺史。
[4]徐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
[5]瓠(hù)子:古堤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
[6]河伯:就是冯夷,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7]圭璧: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或朝聘所用的玉器。
[8]庐居:搭建草屋而居住。
【译文】
在汉代时候,一次黄河在金堤决口,涿郡人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当时河水暴涨,泛滥到瓠子堤上,金堤被大水冲垮,王尊亲自率领吏民,把白马投进河里,向水神河伯祈祷,又亲自捧着玉圭、玉璧,请求用自己的身体来填堤,并搭建草棚住在河堤上,吏民都逃跑了,只有王尊屹立堤上不动,但是水波漫到他的脚上也就停止了。朝廷和百姓都赞赏他勇敢无畏的气节。
【原典】
河水又东北流径四渎津[1],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2],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3]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径九里与清水[4]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5],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
【注释】
[1]四渎津:今山东省茌(chí)平县东南古黄河上。
[2]济:水名,古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3]荥口石门:在济水上,古河名。是古东汉阳嘉三年修建,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4]清水:古河名。是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的那一段河流的名称。
[5]江:水名,就是长江。
【译文】
黄河向东北流过四渎津,四渎津西侧岸上临河有四渎祠,东面朝向四渎口。河水向东分流出一条支流叫济水,也说济水是接纳黄河水的受河。然而荥口石门水断不通,从这里才流出向东北流去,经九里与清水河汇合,这就是从前的济渎。从黄河入济水,从济水入淮河,从淮河到达长江,水道都相通,所以有了“四渎”的名称。
【原典】
漯水[1]又东径汉征君伏生墓南,碑碣[2]尚存,以明经[3]为秦博士。秦坑儒士[4],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5]、鲁之间,撰《五经》[6]《尚书大传》,文帝安车[7]征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8]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征君,号曰伏生者也。
【注释】
[1]漯(tà)水:水名,古黄河支流,其故道自河南涉县分出,行至黄河之北,经河北而入山东,于今黄河之南东流入海。
[2]碑碣(jié):坟墓前的刻石。碑,方形刻石。
[3]经:经书。
[4]秦坑儒士:秦始皇三十五年,因为儒生是古非今,在咸阳坑杀四百六十多人,史称“坑儒”。
[5]齐:古地区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
[6]《五经》:为伏生所作,具体不详。
[7]安车:古代可以乘坐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所以称安车。
[8]掌故:官名,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
【译文】
漯水继续向东,流经汉征君伏生墓南边,墓前的刻石碑文仍然存在。伏生因通晓经书在秦代为博士。秦始皇坑杀儒生时,伏生借机躲藏了起来。西汉兴起,伏生在齐、鲁之地教授《尚书》,还编撰了《五经》《尚书大传》。汉文帝备安车征召伏生,因年老不能前往,汉文帝于是派掌故欧阳生等来向他学习《尚书》,号称伏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