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峰传奇:大美董志塬

西峰传奇:大美董志塬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目前,庆阳有12个大的黄土塬。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残存的最大的塬,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经不完全统计,庆阳境内大大小小的塬和以塬命名的地方,就有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塬和沟壑,构成了庆阳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特点。这些塬面和作为塬峁褶皱的沟壑以及河川二级台地,千百年来成为创造庆阳古代文明的主要平台与母体。

西峰传奇:大美董志塬

马 啸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塬从平面上看,常呈花瓣状,是黄土高原地区因长期的流水侵蚀与分割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塬字作为表述独特黄土地貌的专有名词,是近一百多年来黄土形成及黄土地貌学研究的产物。现在大家所常用的描述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的概念——塬、梁、峁等,就是经过长期从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科学家朱显谟等人近半个世纪的大力提倡而流行起来,在国际上已变成了通用名词。距今300多年前出版的收录汉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还没有“塬”字。但庆阳使用“塬”字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不过那时多用“原”,如西周时宣王遂派兵“薄伐犭严狁,至于太原”,又“料民于太原”。此处之“太原”,亦即“大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置彭原县,一直存在到元代,治所在今彭原。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云:“彭原县有彭池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云:“原在宁州西,隋因原名县。”《金史•地理志》亦载:“彭原县有彭池原、睦阳川。镇二赤城、董志。”沿至同治年间《清史稿》多次记载的董志原,均使用了“原”字。及至近年编撰完成的《庆阳地区志》《庆阳通史》《庆阳市志》在地名中都沿用“原”字。

2014年,庆阳市拍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黄土大塬》,在讨论定名时,经争论最后采用了“塬”字。因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庆阳的塬最多,地名中使用亦最广泛,且黄土高原最大的残塬(董志塬)就在庆阳。一个“塬”字,加土不土,去土不实,无土不旺,多个土字边,高天厚土,顿时凸显了庆阳,写活了庆阳,使庆阳有了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显著特点与个性。过去,对庆阳市首府西峰定位,常常使用“高原湖城”“西部大庆”“能源新都”等称谓,难脱自我夸尚的嫌疑。驰骋在一望无垠、一马平川、无山无河却有峁有壑的大塬之上,才感觉到自称“大塬名城”或“大塬明珠”,便少了自称“大原”时与关中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的惶恐与气馁,多了一点全国独一的真实与自信。因此,运用黄土大塬对陇东黄土高原进行新概括,不光是自我形象上的升华,更是文化意象上的创意与发现,可以很好地靓化、活化自己的地理人文境象与形象。

目前,庆阳有12个大的黄土塬。董志塬,北起庆城驿马镇北塬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塬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塬畔,西至肖金镇西塬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面积910平方公里。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残存的最大的塬,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另有早胜塬、宫河塬、西华池塬、屯字塬、平泉塬(含新城塬)、盘克塬、孟坝塬、临泾塬、永和塬、春荣塬、新集塬,它们的面积都在2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塬也有8个:南庄塬、长城塬、金村塬、三嘉塬、月明塬、张巨塬、上里塬、八珠塬等。此外,在庆阳境内,还分布有更多的微型塬,面积合计1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2万亩。经不完全统计,庆阳境内大大小小的塬和以塬命名的地方,就有上千个。光塬的名称,就很有意思。如以序数论,一有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二有二麦塬、二咀塬、二道塬、二宅塬、二谷塬、二轱辘塬、二里半塬,三有三嘉塬、三麦塬、三合塬、三里塬,四有四合塬、四耳塬、四儿塬、四咀塬、四台塬,五有五顷塬、五星塬、五合塬,六有六寸塬、六合塬,七有七里亩掌塬,八有八珠塬,九有九岘塬,十有十样景塬,可从一数到十。另有六十亩塬、七十亩塬、千山塬、万西塬等。以姓氏命名的最多,如张巨塬、孟坝塬、金村塬、贺旗塬、巨家塬等。以花草树木命名的,如花村塬、兰塬、大树塬、柏树塬、柳树塬、榆树塬、椿树塬、梨树塬、桐树塬、桑梨塬、冰草塬、黄草塬、狼牙刺塬。以五谷瓜果命名的,如麦塬子、麻黄塬、胡麻塬、麻塬、花麻塬、苦荞塬、菜塬、瓜连咀塬、枣山塬、桃宝塬、果子塬、葡萄塬、梨儿塬。以动物命名的,如喜鹊塬、马路塬、马登塬、牛家塬、羊路塬、羊千塬、鱼儿坬塬、蚍蜉蚂塬、狼沟塬、老鸦掌塬。用颜色命名的,如大红塬、红坑塬、黄旗塬、黄台塬、青草塬、白草塬、灰沟塬。用阴阳五行命名的,如阴庄畔塬、阴山塬、阳塬、阳路塬、金庄塬、木瓜塬、水沟塬、驮火塬、土王塬。用大小方位命名的,有大合塬、大户塬、大山塬、小台塬、小天塬、东陈塬、南庄塬、西张塬、北沟塬、上里塬、下拐子塬、前马子塬、后大寺塬。有的塬命名寓意很美,如月明塬、长城塬、太平塬、天子塬、门神塬、香山塬、平和塬、太古塬、水平塬、定祥塬、高丽塬,等等。每个塬的命名必有其来历,或记述一姓一户最早的开发经历,或来源于地形地貌的特点,或来源于丰草茂树,或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来源于一份美好的寄寓……有塬便有沟壑,在大小塬的两侧,形成了由雨水长期切割生成的大小与长短不等的沟壑。这类沟壑在庆阳有很多。一般的沟壑中有流水,沟坡上有荒草、树木或大量梯田分布,是庆阳主要的农牧区之一。当地居民的窑洞,多建在大塬边沿或沟壑台崖之侧。大大小小的塬和沟壑,构成了庆阳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特点。这些塬面和作为塬峁褶皱的沟壑以及河川二级台地,千百年来成为创造庆阳古代文明的主要平台与母体。故有学者认为,庆阳之“神奇奥秘并不在平畴沃野(塬)上,而是在那千沟万壑里。……壑是大地的褶皱,是老农额上的纹路,是生命的隐秘之处。站在塬畔或峁梁上望去,那千沟万壑,如大海怒涛般汹涌澎湃,却又平静安宁;如千军万马般奔腾不息,却又停止不动;如风起云涌般气势磅礴,却又沉稳寂然。真个是厚重空阔,苍茫雄浑,藏龙卧虎,云蒸霞蔚,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这些褶皱深处,沟泉水就那样日夜自唱自叹着流淌,山花们就那样经年自开自落着生长,雉兔们就那样历岁经年自生自灭着存活。沟里人家,早出晚归,春种秋收,暖窑热炕,养儿育女,生息繁衍,绵绵瓜瓞。由此,沟壑便有了灵性,里面埋藏着沧桑历史,演绎着生命循环,展示着宇宙正道。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上苍赐给陇东人的圣地,是陇东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游子们乡愁魂牵梦绕的寄托之地”!因此,庆阳的黄土地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叫作“塬文化”。立足于塬峁沟壑研究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岐黄文化、民居文化,对开发与保护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唢呐、陇东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大美董志塬》采用图片展示和文字记述相结合的方式,从“高天厚土——造化于自然的壮美山川;化文造物——镌刻于大塬的绝代风华;物化天宝——传唱于诗经的黄土大塬;锦心妙手——流淌于民间的绚烂风情;盛世绽放——崛起于陇东的西部明珠”等五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天下黄土第一塬的历史沧桑与人文魅力。该书以文史视角,从黄土地形地貌、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深入地展示了作为董志塬核心区的西峰文明灿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

从编写内容来看,该书题材广泛,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作者能够弘扬主旋律,力求创新。在创作思路上,能够紧扣黄土文化变迁这个主线展开内容,将摄影、史话、经典美文融为一体,从风物、文物、人物入手,充分展现董志塬文化之厚重,历史之悠久,风光之秀美,既有意境,又有知识与哲理

从文化意象来看,该书系统性地呈现了居住、娱乐、生产耕作、饮食起居、建筑寺庙等外在的表征,也展示了人际关系生活习性、民俗仪式、价值观念等内在的意义。

还以黄土形成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地讲述了董志塬地质地貌的变迁,展示了独有的沟壑、土箭、湫渊、崾岘、丘峁、冰窟、峡谷等地貌景观,有的是首次披露。阅读这本书,对本地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热爱家乡的乡土乡情教育;对外地人来说,可以增进对西峰的了解,从而吸引他们前来旅游和投资,共同发展建设

此外,该书在编写中,能够汇通古今,以小见大,注重社会性和通俗性,从凡人小事中窥见黄土大塬的社会变迁,从百姓生活中反映社会变革,从人们的生活常态中揭示深刻的黄土元素影响下的地域文化主题。书中特别关注了董志塬剪纸、皮影、刺绣等非物质文化,从小处着眼,真实记录了董志塬历史发展的轨迹。书稿注重创作的艺术化、大众化,富于人文情怀,经得起岁月的磨砺。(www.xing528.com)

塬以城镇为名,在庆阳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古老的传统。如民国张精义撰《庆阳县志》把董志塬称为安化塬,就是因为其曾属安化县。另有早胜塬、宫河塬、西华池塬、屯字塬、平泉塬、盘克塬、孟坝塬、临泾塬、永和塬、春荣塬、新集塬等,都以乡镇命名,时间大多很早。北宋神宗元丰年间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彭原县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四城。”这是史书所见对董志最早的记载,说明董志在北宋就存在了。到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彭原县废,历经隋、唐、宋、金,今彭原古城都是董志塬的中心。由于水土流失,彭池原被多条沟壑侵蚀残削,连彭原故城址也大半塌陷入沟中。董志作为原彭原县名镇,逐渐成为大塬的中心。据明嘉靖《庆阳府志》卷三“里甲”载,董志“乃四达通途,贸易辐辏之地”。而董志原之名代替彭池原,为国家正史所载,则见于近代。清同治五年(1866年),董志县丞的设置结束了董志塬长期由“安化、宁州、镇原三州县分辖”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董志塬作为一个地缘地理单元在行政建置上的空白。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位于董志塬制高点的西峰小镇以后替代庆阳府城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创造了条件。

西峰的前身是秦霸岭堡,据明嘉靖《庆阳府志》载:地在“府城南一百一十里,嘉靖三十年(1551年),参议陈其学筑。俗呼为张官儿寨”。堡寨周长213米,占地约150亩,今则俗呼为“寨子”,以现在庆阳五中为其中心领地。清同治九年(1870年),环吕祖庙又建起一座城堡,周长1500米,俗称为老城。民国七年(1918年)扩大规模,修建了周长5000米的新城,将寨子和老城围在里面,形成了城内有城、壕外有壕的特点。西峰就是由这三座城发展起来的。

西峰,因缘际会,主要崛起于民国以后,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已实现了二级跳跃式发展,或将实现第三级跳跃发展。

第一次跳跃发生于民国初年,从纵向来说,西峰从一个名叫张官寨的村堡一跃而成为民国初期原庆阳县辖的商贸重镇;从横向来说,竟一举替代了千年名镇彭原(元以前彭原县治),又替代了另一个千年名镇董志(左宗棠所设董志塬县丞治所),成为董志塬的中心。其中,同治九年(1870年)兴建的老城和民国七年(1918年)兴修的新城,使西峰城垣扩大、商贾云集,成为更适合作“四达通途,贸易辐辏”的新市镇;民国二年(1913年),董志县丞撤并入庆阳县,也为其提供了超越董志老镇的大好机遇。

第二次跳越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从纵向来说,西峰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一个商业市镇一跃而成为县级市;从横向来说,竟取代庆阳千余年之府治中心庆城,成为庆阳地区的中心。

第三次跳越,或将完成于未来30至100年,从纵向来说,在银西高铁开通之后,西峰将取代平凉市原有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成为陇东交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从横向来看,在区域综合实力竞合中极有可能成为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

大美董志塬以其雄浑和殷实很好地支撑了西峰的发展,还将继续支撑西峰的进一步发展。西峰因发展太快,其名称来由史志失载,或将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但西峰的百年发展史却是一个真实的传奇,值得关注,值得研究。愿西峰继续书写传奇,创造董志塬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