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修养:追问生活的情感本源

心灵修养:追问生活的情感本源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为什么将哲学的这一转向称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呢?因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生活或生存的智慧而存在的,即哲学的一切追问和解答应该源于生活并落实于生活。这时候,确有不少人骄傲起来,固执地以为生活的智慧到此而穷尽了,所以他们乐于重复地解释、原地转圈、抱残守缺。

心灵修养:追问生活的情感本源

20世纪以来,“生活”“生活世界”“生活形式”“共同生活”“本源生活”等有关“生活”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哲学家的话语中,并且它们在哲学家理论体系中通常不是作为无关紧要的旁涉性观念,而是作为核心观念出现的。因此有的学者将哲学界的这一发展趋势看作哲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向——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或者“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

为什么将哲学的这一转向称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呢?因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生活或生存的智慧而存在的,即哲学的一切追问和解答应该源于生活并落实于生活。令人遗憾的是,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家们竟然一度脱离了生活,将某种人为设定的观念作为人生的本源与目的,他们绞尽脑汁地对那些设定的本源或目的进行了方方面面的解释,并取得了很多称得上了不起的成就。这时候,确有不少人骄傲起来,固执地以为生活的智慧到此而穷尽了,所以他们乐于重复地解释、原地转圈、抱残守缺。但由于脱离了人生真正的本源——生活,这些哲学越来越不能给人们提供生存的智慧,反而成为束缚人心、人性的工具。幸亏生活样式的变革给种种僵尸般的头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才使他们意识到那些被摆到祭台上的装点完美的供品已经失去生命很久了。

为了寻找哲学新的生命,哲人们颇费了一些周折,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将目光投入生活本源上来。但不得不说,对于哲学的这次回归,有些人的反应还是蛮迟钝的:(www.xing528.com)

一些怀旧的人,完全不知道即使神灵也喜欢新鲜的供品,非要把那些早已腐烂、落满尘土的东西冲洗冲洗再摆回祭台。不过,神灵既然不喜欢,这些人很快就会知道错的。还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很机灵,总是追在新鲜事物的后面,他们是新思想的忠实信徒,却不是新思想的受用者:长久以来,太多人已经习惯了用别人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原先是用中国古代哲人的,如今又用西方哲人的,却唯独不用自己的。中国哲人的智慧与西方哲人的智慧都是高超的,人们尽可以去崇拜、去借鉴甚至去追随,但这不能代替每个人自己独立的思考。近代以来,很多从事哲学的人都钻进西方哲人的头脑,打量着他们的提问、端详着他们的回答,和他们一起唱和、一起迷失。尽管我们都是人,在世界、人生的根本问题上也有着同样的疑惑,但我思量我的疑惑并借鉴别人的思量,和我只是思量别人如何思量与我同样的疑惑有着根本的不同,迷失于后者,人们便永远也不能直接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只能做别人的跟班。所以这一点要加倍警惕。

只要人活着,就免不了思考应该怎样生活。而要探索生存的智慧,要想对生活中的种种疑惑有个根本的解答,首先应该追问:生活本身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