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谈谈人生修养的问题了。孔子的这种仁爱本源的实践哲学,反映到人生修养上,会主张怎样一种人生观呢?概言之,此种人生观即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28]关于君子应不应该成为某种“器”,《论语》里面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29]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将子贡比作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瑚琏”,但不管“瑚琏”是多么重要的礼器,它都没有达到孔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即“君子不器”的境界。那么,“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有的解释将“君子不器”诠释为:君子不局限于某一种才能,不应成为一种“器”,而应该拥有很多才能。[30]好比孔子,他“博学而无所成名”[31]。孔子为什么无所成名,没有成为一种“器”呢?因为他才能太多了,反而没法靠某一项才能成名。
但对于这样的解释,孔子是不认可的。我们看他下面两段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32]
在这两段话中,孔子解释了他多才多艺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地位特别卑贱,只有多学点才艺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出人头地;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总是不被任用,没法靠某一项才艺立身行道,只好多学些才艺,以增加被任用的机会。在很朴实地介绍了自己多才多艺的原因后,他也明确指出,君子并不靠才艺多而立身。
既然君子不靠才艺多而立身,那么“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器”实际是说,君子不在于掌握某种具体的才能,而是要在习得必要才艺的同时又能超越它。人生的目标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才艺,相反才艺是为人生服务的。人为了生存和追求理想,一定要学习一些才艺,但当理想不能通过这些才艺实现时,我们可以放下它们去学习别的才艺。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放下任何才艺的施展,而去培养一种恬然、超脱的心境。如果把才艺具体落实为知识技艺、伦理美德、审美艺术等,那么“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作为人,不应以成为知识人、道德人、艺术人等等为目的。套用冯友兰的话说,孔子是希望君子成为“人”而不是“某种特殊人”。[33]而要保证某个人能够超越才艺化的人生,不被才艺所束缚,那么他必须放弃绝对目的论的人生态度,而应坚持实践哲学的态度,将才艺放到实践活动中去衡量它们的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前提是保证作为第一实践的仁爱情感不泯灭。只有仁爱情感不泯灭,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存有痛痒,才会以此为动力去从事各种次生的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去不断地超越那些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已经固化了、不合时宜了的观念。所以,“君子不器”正是孔子以仁爱为本源之实践哲学在人生观上的表达。
如果人一旦在本源情感上变得麻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木不仁,那么这种人就很容易脱离实践哲学的人生观,陷入“为了才艺的人生,而不是为了人生的才艺”的极端目的论人生观。此时,不管他追求的是知识、道德、艺术还是其他的什么,都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比如,在知识的追求和运用中,很可能会出现陆九渊所说的“假寇兵、资盗粮”的情况,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里,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同样,做一个道德人,如果失掉了本源的恻隐之心,而完全按照某种道德规范去行事的话,也可能成为残忍的恶人。比如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事例,我们今天便觉得太过残忍了。还有那些为了获得褒奖、光耀门庭而或力劝或逼迫女儿绝食殉情的事件,我们今天也觉得那些父母对女儿太缺乏恻隐之心了。所以,缺乏仁爱情感做基础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文化很可能是伪君子的行为和伪道德的文化。艺术化(这里主要指审美的艺术)人生也是如此,孔子之所以主张“放郑声,远佞人”[34],就是因为有些“美”的东西,未必是好的。美的追求若缺乏仁爱与理智合作而生成的善的关照,它很可能会沦为诲淫诲盗的工具。其他各种追求,如宗教的追求、政治的追求等,皆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要避免上述可怕的后果,我们应该秉持孔子“君子不器”的人生观,坚持以仁爱为本源的实践哲学。盖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生活中不要轻易放过本源仁爱感受,我们应努力使之成为知识、道德、艺术、宗教、政治等各类次生实践活动的动力和向导。
第二,要善于运用理智帮助实现仁爱情感的诉求,不能决然否定本真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异化的意义。当你一旦用理智去把握自己的情感和实现自己的情感的时候,情感就变得不那么本真了,人也变得不那么本真了。此时,你变得有点“伪”——“人为”,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知识人、道德人、艺术人等。但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不能取道家、佛家的态度,直接消解“伪”的意义,从而逃避人的自然性之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异化。
第三,我们也不能极端地执着于任何一种异化,而应该在人生的实践中去理解其价值与局限,从而即“伪”而“真”。不断地以仁爱情感为动力,“缘情用理”或“缘仁用智”,去损益和重构各种人生目标,从而实现仁爱实践与各类次生实践活动之间不断的互动。
以上三点算是我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粗糙阐释和总结吧。
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曾写过一首小诗,改编了庄子“浑沌之死”的故事。水平有限,不够优美,但能够形象地表达我对庄子“保真”哲学和人生观的不满,阐述了我对儒家“真伪互动”之实践哲学和人生观的赞成。现在把它附在后边,作为本场讲座的一个结语。
浑沌歌
浑沌很无聊,想把七窍凿,
不选鲁班爷,偏把醉汉找。
嘿吆嘿嘿吆,两日眉目好,
四日双耳全,六日鼻梁俏。
体验色声香,世界真美妙,
催促老醉汉,明日就想笑。
嘿吆嘿嘿吆,口儿似樱桃,
舌齿尚未完,浑沌死翘翘。
醉汉没注意,叮当继续凿,
又是七日后,全身遇斧刀,
眼耳鼻口舌,一处找不着。
醉汉酒一醒,撒腿就想跑,
浑沌忽起身,紧把醉汉抱,
忙谢救命恩,忙道手艺巧,
送上两壶酒,求再凿七窍。
……
【注释】
[1]本文是2019年8月26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某干部培训班讲座的整理修订稿。(www.xing528.com)
[2]《庄子·德充符》。
[3]《荀子·非十二子》。
[4]《论语·学而》。
[5]引文分别见《论语·宪问》《论语·卫灵公》。
[6]引文分别见《论语·里仁》《论语·学而》。
[7]这种理解来源于黄玉顺先生,一次与他聊天时,听他讲到的。
[8]《论语·学而》。
[9]《论语·为政》。
[10]引文分别见《论语·卫灵公》《论语·公冶长》。
[11]引文分别见《论语·述而》《论语·子罕》《论语·公冶长》《论语·里仁》。
[12]《论语·为政》。
[13]引文分别见《论语·子罕》《论语·学而》。
[14]引文分别见《论语·公冶长》《论语·子罕》。
[15]《庄子·齐物论》。
[16]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17]引文分别见《论语·颜渊》《论语·颜渊》《论语·子路》《论语·阳货》《论语·雍也》《论语·颜渊》。
[18]《论语·阳货》。
[19]《孟子·公孙丑上》。
[20]引文分别见《中庸》《孟子·告子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下》《荀子·大略》、郭店竹简《语丛三》《系辞上传》《礼记·乐记》《礼记·表记》《礼记·丧服四制》。
[21]参见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
[22]引文分别见:《荀子·子道》《法言·君子第十二》;朱熹:《朱子语类》卷95,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53页。
[23]引文分别见《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
[24]《论语·八佾》。
[2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页。
[26]《论语·卫灵公》。
[27]《孟子·公孙丑上》。
[28]《论语·为政》。
[29]《论语·公冶长》。
[30]朱熹:《四书章节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7页。
[31]《论语·子罕》。
[32]两条引文均出自《论语·子罕》。
[3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34]《论语·卫灵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