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理解我,我该怎么办?对此问题,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孔子的回答。孔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也许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简单地说,就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也算是君子的表现吧。很多不熟悉儒家哲学的人,往往只抓住这一句话。只从这句话来看,好像孔子遇到事情只教人提升内心的修养,不去实际地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对孔子的误解。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5次谈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是从不同的视角谈的。这5句话可以分成3组。第1组的两句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是说你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应该忧患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这是孔子回答“别人不了解我,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第一层考量,即先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倘若经过反思,真的发现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就赶紧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组的两句,这两句构成了孔子回答此问题的第二个层次的考虑: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
上面第一条中的“为”意思是“被”,即求被可知。按照传统的很多解释,“求为可知”依然被理解为“求被可知者”,意思是说,你怎么样才能被别人了解,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你是否有能力。但这句话应该还包含另外一个向度,即不必增加那个“者”字,意思是:当别人不了解你时,你应该主动地想办法使别人了解你。[7](www.xing528.com)
结合之前的两句,孔子的观点是:当别人不了解你时,首先反思一下自己能力够不够。如果一反思,发现自己能力果然不够,那就赶紧去学;若经过反思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别人还是不了解你,这时候你要想办法让别人了解你。可是你想一厢情愿地让别人了解你,他们就会了解你吗?此时孔子又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说你还需要想一想,你的能力以及你推销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合乎别人的需求和兴趣?
接下来才进入孔子回答此问题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很多人都熟悉的那句话: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
面对别人不了解你的问题,你对自己的能力做了反省,已经锻炼培养好自己的能力了,也针对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主动地去宣传推销自己了。经过这么多努力,别人就是不了解你。到了这个时候,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时才无可奈何地放下解决问题的努力,去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
将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孔子对待“别人不了解我,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完整态度。可见,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孔子并非只教人调节自己的心态,他首先是要人们去学习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的。以上三个层次的考量还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人遇到问题,应该不断地与现实生活相接触,并在其中探寻、改进和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一个问题总是对应着一个确定不变的终极解决方案。
当然,上面只是介绍了孔子对待一个具体问题的态度。我们不能只从这个孤例来分析孔子哲学的特点。下面我再介绍一个案例,即我们考察一下孔子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看看他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是否与对待上述问题的态度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