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比赛的现场采访与其他采访不同,由于运动员刚刚结束比赛,体力消耗比较大,而且受比赛成绩的影响,运动员的情绪波动也很大,这就要求记者要体谅运动员,在采访时做到有礼有节,体现人文关怀。
其一,要在运动员体力回复后采访。运动员比赛之后大多体能消耗过多,这时记者不要蜂拥而上将话筒塞到运动员嘴边或者拉着他们谈感想,而应该等运动员略做休息以后再进行采访。
其二,要尊重运动员。记者在向运动员提问题时要给予运动员应有的尊重,要顾忌他们的情绪变化,不能伤害其自尊心。例如,在多哈亚运会上,朱启南和李杰包揽男子10米气步枪冠亚军后,有位记者问李杰:“李杰,请问你获得银牌高兴吗?”刚走下领奖台的李杰迟疑一下,只好无奈地回答:“高兴。”一名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得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另外,运动员在失利后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这时记者是不适宜去采访的,运动员最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是他们获得胜利的时刻。(www.xing528.com)
其三,要具备基本的体育项目专业知识,采访的内容要尽量限制在比赛项目上。有些记者以猎奇运动员个人隐私、幕后故事等来制造所谓的“独家报道”,岂知这种脱离体育精神的采访是既无知又失礼的举动。例如,在高尔夫JWC北京赛新闻发布会上,有些中国记者对25岁的澳大利亚冠军亚当·斯科特的提问大多与高尔夫球无关,诸多记者不停地问诸如“退役后会不会当模特?进军娱乐圈?拍电影?”之类的问题,结果遭到海外媒体的鄙视。英国高尔夫记者彼得·迪克逊特意撰文在《泰晤士报》上嘲笑了中国高尔夫记者的职业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