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发展:实践需求与学术研究

班主任发展:实践需求与学术研究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代表提出了班主任的文化整合能力问题,认为我国的班主任群体是“仁爱”“礼仪”“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等儒家思想的实际传承者。有研究者认为,班主任需要有文化整合意识,要实现儒家优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合;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从朴素的认识状态走向理性的传播者,从自发的情感状态走向自觉的情怀,从零散的教育行为走向体系化的教育。三是从个体体验出发,呼吁加强改革与研究。

班主任发展:实践需求与学术研究

班主任的专业性到底在哪里? 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我们该如何培养专业的,乃至于优秀的班主任? 这一主题在第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上,就已有讨论。本次论坛充分聚焦这一主题,多维度呈现了当前的研究需要。

一是从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呈现研究需要。

高校教师基于经验和思考,认为当前我国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课程匮乏,班主任专业化的实践课程不完善。该代表特别分析了实践课程的问题,认为教育实习以学科教学为主、班主任实习为辅,且实习缺乏规范性,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选择具有随意性。有来自中小学会议代表也认为入职初期班主任工作素养高度缺乏,呼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班主任培养研究。

有研究者对小学班主任量化考核标准进行了分析,发现权重排名前五位的指标是:①班队及班会活动等;②卫生情况;③班级纪律;④德育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⑤资料的填写、保管及上交等。各评价内容的权重分布很散,可见班主任工作的杂乱。有一类指标比较重要,如班集体、班风建设,但其权重却不靠前。即便是对于班队或班会活动重视,但更多要求是有记录、教案,对其真实性和活动质量则没有要求。有研究者呈现了某小学班主任的生存状态,认为存在着进修时间减少、工作负担重、工作能力发展性不足、工作可持续性堪忧、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需要关注等问题。有研究者研究了一位班主任进行特色班级建设的全程,既呈现了制度所提供的资源与约束,也呈现了个体班主任的坚持、选择与无奈。

有研究者通过对中小学新入职班主任的邮件访谈,发现班主任感受到了信息素养的挑战,包括筛选信息、搜索信息、信息表达与使用、信息问题意识、信息态度等。有代表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讨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的开发,探讨了“谁来开发这种法制教育资源”的问题,认为应该关注研究主体、实践主体、政策主体间的合作。有诸多研究者分享了基于网络的项目研修、博客所带给班主任的发展资源等。有代表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与生活的日常情境,其中,班主任如何发展专业性,形成专业交往,处理好生活时空、信息管理、网络参与等问题,都与班主任培养工作有一定的联系。有代表进一步聚焦到班主任专业标准研制的价值,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班主任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到底有哪些、如何基于班主任专业标准而开展培养与评价工作等。上述讨论,直接导向了班主任培养工作。

二是基于理论思考,揭示班主任培养研究的价值。(www.xing528.com)

有会议代表以教育哲学思考为基础,指出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建立基本上不是按需定制,而是一种随机性的“偶遇”,是不可知的“遇见”。由此产生大量的变量,如人性的弱点、班主任的年龄、空间的影响、事件的存在等。以班主任的核心素养为支点,通过有限的教育,就可能实现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代表提出“职业生活质量”概念,并采用AHP法对班主任职业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有研究者提出班主任的专业判断主题,认为这是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工作目标,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在一个完整、系列化的思维过程中,对学生行为(含家长行为)、自身行为(含其他学科教师的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所做出的筛选、评价与选择。

有代表认为,要在走班制、小班化基础教育变革中反思卓越班主任的时代境遇与现实抉择。有代表提出:班主任培养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师的人文思想、思维水平和智慧灵性;师范生的培养需要将班级管理的能力提升与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质量提高、行为模式改变等有机结合。有代表基于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认为班主任至少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真实性;珍视、接受、信任;同感理解;生活在发现的不确定性中(探索性)。有代表提出了班主任的文化整合能力问题,认为我国的班主任群体是“仁爱”“礼仪”“推己及人”“内圣外王”等儒家思想的实际传承者。有研究者认为,班主任需要有文化整合意识,要实现儒家优秀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合;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从朴素的认识状态走向理性的传播者,从自发的情感状态走向自觉的情怀,从零散的教育行为走向体系化的教育。

上述分享与讨论,都与班主任培养研究有内在联系,也不断启发会议代表探讨班主任培养之理论基础。

三是从个体体验出发,呼吁加强改革与研究。

有代表基于个体体验而反观师范院校的班主任课程,认为班主任入职初期存在教育恐惧,主要原因是在入职前缺少系统的班主任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而在入职后,又主要依靠自己做学生的经历和周围“老”班主任的影响开展工作。该代表认为师范院校应开设班主任相关课程;加强班主任入职后的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课程系统的建设。有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职前、职后培养过程有一些关键点,如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实习期、工作前三年等。来自会议代表的直接体验,也能确认当前班主任培养工作的缺失与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