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班主任制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加以研究时,必然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或者说,是否有合理的方法使用及其理论自觉,是区分学术研究与非学术研究的重要指标。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便连非常专业的教育学者,可能也会在班主任制研究领域中,大大丧失学术水准。
其一,是比较研究。报纸、杂志上不乏对欧美国家走班制的介绍,中小学校长、教师中也不乏对欧美国家“没有班主任制”的追捧,甚至也有对中国大陆之班主任制和中国台湾之导师制是完全不同制度的直觉。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欧美相关国家的学校组织、学生组织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可曾真正积累了学术研究的成果,甚至我们是否真正投入到对比较研究之数据、资料的直接收集? 非常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学者并不真正了解国外的学校组织、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师工作方式,也因此在班主任制的比较研究方面,处于混沌状态。
其二,是历史研究。以为人熟悉的中国班主任制与苏联班主任制的关系为例,那段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这事实上非常需要高质量的历史研究。(www.xing528.com)
其三,是调查研究。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很多学者都听到了对班主任制的抱怨,也看到了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这一现实。但是,具体的抽样是怎样的? 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在何种意义上是可信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调研”的群体代表性是怎样的? 如果借用马斯洛等学者的研究思路看,对“哪些”人的调研及其结果,才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才能具有未来的价值? 在当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对班主任制问题的揭示,又有多少对班主任之优秀,乃至于卓越的调查研究呢? 在量化研究的同时,又有多少高质量的质性研究呢?
其四,是实验研究。教育的精神是促进人发展的精神,是面向可能性的精神。在班主任制研究领域中,必然有学校、区域、国家等多层面的构成,也必然存在着困难、问题、发展可能等。当前教育学者不仅需要有基本理论的思考,需要有对现实问题的诊断与分享,更需要、也可以投入教育实验之中,像杜威、陶行知那样,推动真实的教育发展,形成生动的教育理论。在此意义上,不仅教育学者自己需要、可以投入,更可以与中小学班主任合作,去感受、理解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努力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