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诚信”“尊重”“保密”等伦理议题,也理应遵守辅导的伦理规范,包括对学生、专业和社会负责;师生双方经过慎重考虑的、自愿承诺的契约;公平、尊重的气氛,即学生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对学生隐私有责任提供保证等。辅导具有成长性、觉察性、差异性、情境性、方向性、自主性等特征,与教育者的正面教育有较大不同,如当伦理困境发生时,教师应尊重寻求帮助学生的价值观,不代替对方做出重要决定,或强制其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只有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班级有些问题并不是仅靠领导与管理就能实现,“影响力”很重要。“影响力”,一般认为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塞伦(H.A.Thelen)曾提出过班级社会(the classroom society)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框架,建构了教育性班级观(propositions for educative classrooms),认为班级社会由“心理的(psyche-)、社会的(socio-)、任务(task)”[13]三层面组成。塞伦指出,心理群体(the psyche-group)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由彼此选择和信任的人们所组成,被压力所驱动,它的互动有隐私性(privacy)、亲密性(intimacy)或保密性(confidentiality)的特征,它的结构可以被描述为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际交往方式。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可能被邀请组成心理群体(自己被选择)参加任何话题的讨论。在这里,他们减轻了焦虑,尝试接纳各种来自他人的想法,唤起许多新的思想,在班级下次分享时表现得更有信心。实际上,心理层面的班级需要依靠彼此信任的群体,通过人际互动的方式,在一个有隐私性、亲密性或保密性的环境中实现[1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