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意是“向善”。对善的追求既是教育所要实现的终极价值,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的核心。有学者认为,“善作为永远无上的价值,而且作为有伦理意义的价值,对于其他任何价值的应有样态来说,都理应独自被视为本原的伦理价值本身,或者被视为伦理价值的基础”[8]。以善为存在基础和基本前提的教育伦理是班级建设中的价值伦理要求。
“向善”的教育观、“至善”的伦理观和“善行”的价值观体现了班级的价值领导。有学者认为,“价值领导是指有意识地运用组织核心价值观去引导、整合和规范组织成员个体的价值观,使组织成员认同并奉行组织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组织共同愿景的过程”[9]。班级的价值领导既要求教育者把“善”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影响中获益并无伤害,这既是领导的伦理内涵的体现,也是领导价值关怀的彰显。
(1)建立“积极”的班级教育场。班级是学校德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最基层的一个管理组织。赫尔巴特(J.F.Herbart)认为“管理”旨在“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在黑格尔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伦理的解放,解放的结果就是造就“有教养的人”,只有遵循伦理的班级才能达成班级的组织目标,培养“守秩序”“有教养的人”。然而,出于善的意图,班级不只是一个管理性组织,更是一个教育性组织。学生在班级中生活,不只是让他们遵守各种班级制度和规范,还应该将美好事物寓于班级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他们对当下班级生活之上的更美好事物的发现,于是“积极”才是班级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的真义就是对“好的东西”的发现,对美好事物的寻求,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而把人的心灵引向卓越与崇高。教育是向善,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复制。“积极”的班级教育场是这样的一种班级: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并非仅仅对消极方面的控制;教育者倡导运用积极的方式,并非以消极的态度与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使用批评与惩罚等方式,但这些不应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首选方式;班级教育尽可能多地带给被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消极的痛苦感受、深深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教育目标指向是为了形成被教育者终身幸福的态度与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www.xing528.com)
(2)发挥班主任的道德领导力。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0]。领导是一种带有极强道德内涵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影响力,它的基础在于正当性。道德领导不仅涵盖对领导者的个性特质、利他动机、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要求,也包含领导者通过传递道德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道德行为,引导下属作出道德反应。领导者自身的道德与行为不仅是领导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价值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善的出发点,班主任在建班育人的过程中,要始终遵循正义与善、公正与关怀、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准则,做好班级核心价值的主动建构,以增强自身的价值领导。
笔者曾提出“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领导’”[11],道德领导力是班级从班级管理转变为班级领导的最重要一环。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达成目标,而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领导实际上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班主任的道德领导是指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甄别并确定班级共同体核心的价值观,建构共同愿景,班级所有成员基于责任和义务对共同价值观和愿景作出回应,在团队精神相互协作下,提升班级的领导效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