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实践”与“变革”,创设更大的“成长”空间。一方面,要从“活动变革”走向“班级建设”。反思前三年试验推进工作,一项较大的不足主要集中于班级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创新上,对班级建设的整体推进稍嫌不够。在未来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从深化的角度看,要以“发展性班级建设”为主题,实现从活动变革走向班级建设,拓展班级师生实践的平台与内涵,为师生发展创设更大的成长空间。具体来说,要思考发展性班级建设的目标、路径、内容、形式,以及推进策略,要鼓励班主任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组织建设、家校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以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评价指标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光明新区发展性班级评价工作,评选与表彰一批有示范性的新型班级,带动更多班级自觉开展班级建设实践。
另一方面,要从“散点设计”走向“系统建构”。三年来,虽然我们开展了大量学生活动,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活动的任务应对性偏强,呈现更多的散点性,未来三年,要有意识地从班级发展的全程角度,推进班级建设的系统建构,不但在班级层面形成系统,而且要在区域层面进行整体建构。以学生活动为例,就是要开展“学生立场下校园节点活动系列重建的实践研究”。校园节点活动,是在学校校园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学习节点(入学、散学、毕业、寒暑假等)、自然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文化节日(国庆、中秋、元旦、春节、六一等)、校园节庆(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等开展的重要活动。“学生立场下校园节点活动系列重建的实践研究”就是要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践行“学生立场”,尝试改造现有的校园节点活动,形成有年级梯度感的校园节点活动系列,真正发挥活动育人的效果。
(2)丰富“研究”与“交往”,增强更大的“成事”可能。在学生方面,要建立学生研究与交往新常规,要结合综合实践等课程,建立起学生的研究工具库、研究资源库,更要组织开展专题的研究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如何做问卷、如何做采访、如何整理调查数据获取相关结论、如何开展合作研究、如何汇报调查、如何呈现研究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的研究性素养,其次还要丰富网络工具,让学生懂得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获得支持性资源。
在老师方面,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包括读书沙龙、专题培训、教学观摩等,推介更多的优秀图书、优秀教师,更要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提升学习效果。要举办更多的实践与研究类活动,鼓励班主任们主动承担、主动策划、主动组织、主动反思。学校还要引入更多的专业人士,包括推动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如班主任工作室、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等,还可以组织建立网络研修团队,用现代技术拓展班主任的交往空间,利用多方面资源帮助老师们把“事”做成。
(3)提升“需要”与“价值”,促进更好的“成人”自觉。班主任要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要熟悉小学一至六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还要研究班级,研究班级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实际困难,寻找班级的发展需要。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引导学生为自己和班级设计恰当的目标,策划科学的活动。
我们要研究班主任们的成长需要,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根据他们的需要举办适合他们的活动。还要认识到班主任们的需要,是可以提升的,是可以引导发展的,作为推进者,要在班主任们自然的成长需要基础上,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发展目标。(www.xing528.com)
还要研究学校及区域发展需要。要重新建构研讨机制,形成“学校—区域—全国”三级联动的研究体系,促进学校及区域学生工作的内生发展。在学校层面,要鼓励保持和发展已有的内部研讨机制,固化班主任研讨时间,形成班主任教研制度,确保内部研讨效果。在区域层面,要优化研讨主题与方式,拉长研讨过程,并组织适度开放的主题研讨会,形成较好的区域研究生态圈。在全国共生体方面,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参与对话的机会,通过全国平台放大变革与研究的成果,并反哺到学校与区域,促进学校与区域更大的发展自觉,实现内生发展。
[1]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引论(下)[M]//叶澜.命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育信条[M]//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一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