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到2017年,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完整的试验工作。仔细算来,三年来,我们5所试验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的直接指导下,近20位骨干班主任,带动全体班主任,开展了17轮班队工作的区级研讨,1轮班队普查活动,300余节次区级研讨活动,我们自身也组织了300余节次活动研讨。回顾三年来六个学期的试验推进工作,我们深感其中过程的不易,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SHEN,我们戏称是学生工作变革与转型的“深”式路径。
第一学期:什
在第一学期里,我们主要是做培训的工作,在暑假前后,密集地开展了关于“新基础教育”理念与策略的基础性培训,一大堆新词充斥在我们的头脑里,如重心下移、结构开放、互动生成、长程两段、综合融通、资源整合、学生立场等,老师们似懂非懂,既新鲜又困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新学期开始后,总共进行了两轮专家视导,班主任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的班会做了一些变通。辛苦了很久的老师们希望得到来自上海的专家的赞许,然而结果并不乐观,反而被浇了许多冷水,尤其是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见表1)。
表1 第一学期主题班会实施情况
第二学期:慎
在第一学期的“失败”之后,老师们痛定思痛,拿起之前的笔记、书本重新阅读,结合李教授的现场点评,大家逐渐清晰了班级建设中的“学生立场”与“实践育人”理念,就是要从尊重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开始,通过设计和组织“我们的”“好玩的”“难忘的”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任务,并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于是一些教师开始设计出与平时完全不同的班级活动,得到了共生体班主任的欣赏,也得到了李教授的肯定。如黄莹老师的“我的阳光才艺节我做主”、黄柳娟老师的“奔跑吧,班级社团”、刘丹妮老师的“我与校花交朋友”、王静老师的“大手拉小手,一起过六一”、徐苗佳老师的“社区义卖我能行”等,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第三学期:娠
有了第二学期的顿悟,我们在第三学期有了突飞猛进式的普遍提升,试验班主任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研究,且在研究中经常性地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越来越注重活动的过程质量,在活动中注重学科融通,注重资源整合;越来越注重在节点班会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动态生成,班级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个学期我们区域研讨机制也日益成型,我们对区域研讨进行了前移后续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区域研讨的引领价值,具体是:活动研讨前,组织骨干教师团队开展理论学习,进行选题研讨和活动策划;研讨活动中,组织相对集中的现场研讨,以三天为单位,每半天在一个学校活动,听两节班会课,组织及时的活动研讨,在研讨中主张讲真心话,抓真问题,促真发展;活动研讨后,利用一个下午,组织“相约光明”班主任沙龙活动,结合5所学校活动的共性特点与不足,拟定相关主题,沙龙主题包括“活动系列的构建”“活动类型的厘清”“寒假生活的分享”等,然后组织班主任形成文字,上升为研究成果。
第四学期:伸(www.xing528.com)
为了放大骨干教师发展及示范作用,在李家成教授的直接帮助下,第四个学期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一些骨干教师先行先试,不断优化和梳理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借助一些平台积极向外推广,扩大影响,取得了较好效果(见表2)。先后有多人次在区内外开展讲座,上课展示,发表论文,黄柳娟老师更是被《班主任》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特别是2016年5月底,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的直接支持下,承办了“全国新基础教育班队工作现场会”,展示了班级、校级等5个现场活动,6位教师代表面向全国400多名同行专家作了专题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肯定。
表2 第四个学期部分骨干教师活动展示
第五学期:渗
骨干教师在第四个学期的发展让人欣喜,但是对于整个学校整个区域来讲,这是不够的,需要将少数骨干的发展转化为学校与区域多数人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第五学期我们试图沉淀前面的研究成果,将研究从点向面进行扩展,丰富和积聚学校的变革力量。一方面,我们推动学校内部研讨机制的形成,在区域研讨每学期三个节点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开展内部研讨,建立自身日常研讨机制,确定研讨时间,扩大研讨队伍。玉律小学率先行动,对周一班会时间进行扩充,将周一下午确定为班主任研修时间,下午第一节课为各班正常班会,第二节课为班会观摩时间,鼓励班主任主动承担校内研讨任务,在全校班主任面前展示班会,第三节课为班会研讨活动,对第二节课展示的班会进行及时的校级研讨。他们对区域研讨方式在校级进行改造,提高了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接下来光明小学等其他学校也建立了类似机制。另一方面,我们还推动学校的大型学生活动改造,在校级层面学习与践行学生立场,尊重学生需要,开放参与机会,提升育人效果。实验学校对科技节进行改造,一改传统学校社团展示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摆摊设点,将班级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制作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鼓励其他班级学生进行观摩互动与点评,达到了多元互动的目的,后来爱华小学也进行了类似改造,效果不错。
第六学期:燊
正是在骨干先行和学校全员卷入的推动下,各校班主任队伍整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好地推进和保持这一局面,我们借助全员普查的契机做了大量工作,在策略上采取了“三级联动,两轮滚动”的方式。所谓三级联动,就是鼓励骨干教师、普查任务教师和校内负责人三者合为一体,采取对应帮扶,集中策划,共同帮助新卷入教师进行转型。所谓两轮滚动,是从实际出发,分别将普查分成5月、6月两轮进行,第一批较成熟的教师在5月份接受普查,第二批在6月份接受普查。对5月份普查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梳理,为6月份接受普查的教师提供借鉴,如此有效促进了全体班主任的共同提高。两轮过后,5所学校共有116名班主任接受了普查,绝大多数达到合格的B 等级以上。更重要的是,学校整体班队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长足进步,校内研讨机制不断稳定与优化,班级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什”到“燊”,其实在本质上是“深”。这6个SHEN 反映了我们学生工作项目组从困惑迷茫到逐渐清晰的真实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实践”,无论是试验教师个人、学校团队,还是区域试验项目组,都在这三年里,扎扎实实地实践了三年,扎扎实实地研究了三年。光明小学团队在总结中这样说道:
“新基础教育”实践走过三年。光明小学班队团队成员基于学校工作的需要,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领导扎根研究,骨干先行探索,点对点辅导,1+3循环传帮带式的日常研究模式,形成了内动力,推动了日常共同生长。以“研读结合式研究——实践分析式变革——总结重建式探索”的路径推动研究日常化,扎实走好每一步。抓住普查契机,以滚雪球式的生态推进模式,实现全面卷入,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教研组制定了“制度保障,教师先行”的研究模式,用时间保证、奖励倾斜的方式,激发了老师们研究的积极性。从最开始每周一次的班队团队教研时间,增加到每周两次的骨干教研和全体班主任集体教研时间,让我们在学科教学之外,有更多的时间专注班主任自身的成长。这三年,是我们大量阅读的三年,我们总共阅读了上百本“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以及班主任成长方面的专业书刊;这三年,也是我们大量写作的三年,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总共书写了600余篇的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教育论文等,林小燕、杨轶璇老师分别在《班主任之友》《常州教育》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