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之四就是“团队性”,具体表现为“家”(家庭般)、“群”(社群感)的“归属感”“联结需要”和“生态精神”。
为什么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如此强调“团队性”? 其一,希望改善学校生态中教师生存的“原子化”状态。很多时候,教师文化是一种奇怪的文化,教师要求学生开放、互相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之间却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融合与开放。一位新班主任老师曾经告诉笔者,大学毕业后到学校工作,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只能靠自己艰难摸索,而身边的那些“老”教师们对她的挣扎熟视无睹。其二,超越狭隘的传统成人学习模式。在真正的成人学习中,每一个人都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每一个成人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教师”“教师—学生”[7]。只有如此,成人学习者才能超越自幼习得的狭隘的学习模式,真正启动活力之源,成为一个自由、有活力而又善于与团队沟通互动的学习者!(www.xing528.com)
在当今的功利化和理智主义时代,“团队”或“团体”概念往往过于偏重经济学、组织学、管理学角度的中性意义,而缺乏美好的生命意象与诗意召唤。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如何理解和追求“团队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理论和实践[17],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描述的“高尔基工学团”[18]的成长过程都给了笔者创立工作坊“家园团队”最初的灵感和基础。第一,工作坊模式努力建立的是一种“家园团队”,追求的是一种“在家感”。何谓“家园团队”,何谓“在家感”? 就是工作坊成员每次都是真心想去工作坊那里,没有被强迫的感觉。在那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很随意地放松下来,享受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可以诉苦、哭泣,获得安慰,可以分享,获得启发等。第二,想办法去尊重每一个成员不同的成长节奏和方式,尽可能地让这个团队“创造性地适应”它的成员。在此基础之上,再谈让成员“创造性地适应”这个团队。在如此融洽的小团队中,个体会把自己优势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其中,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因此也会不断地体验到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激发出潜能,实现更好、更快、更幸福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