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班主任发展聚焦情感性与义务感

中国班主任发展聚焦情感性与义务感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三就是“情感性”[16],具体表现为“情”(有情)与“义”(有义)的“情感关怀”“情感享受”和“弱功利精神”。教师包括班主任不但是个“知识人”,更是一个“情感人”“生活人”“完整人”。这种对当事人情感的自然尊重和充分的消极自由保护,实际上恰恰尊重了当事人自身的主体性。

中国班主任发展聚焦情感性与义务感

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三就是“情感性”(或“亲密性”)[16],具体表现为“情”(有情)与“义”(有义)的“情感关怀”“情感享受”和“弱功利精神”。

为什么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如此强调“情感性”呢? 其一,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存在重知识过程、轻情感过程的弊病。传统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只是把培训或专业发展作为一种学习的过程,而非真实、自然的生活过程。生活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区别,很大的一点就在于前者投入了大量自然、真实的情感,而后者则更注重以系统化符号为载体的知识、理论、思维等,却恰恰忽略了人之情感性。然而,离开了人的情感过程,人又怎么能发生自然、深刻且真实的变化与成长呢? 其二,避免对人的工具化操作,守护人之为人自身的丰富性、完整性的本质。教师包括班主任不但是个“知识人”,更是一个“情感人”“生活人”“完整人”。如果我们仅仅只注重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其人性的某个单一维度,那么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真实的作为人的教师,而只是从某种社会利益、学校利益、狭隘的教育利益出发切割出来的教师的碎片,一个抽象的老师,一个被功能化的老师形象而已。这种发展模式下,我们越重视其“发展”,实际上越是会让其陷入“工具化”的危险境地而不能自拔。其三,传统教师发展模式忽视了教师发展长时段动力机制的培育。很多培训结束之后,班主任教师们在短时间内似乎感到了一种新鲜的活力,然而一旦回到旧的氛围之中,没过多久又会陷入往日消极、倦怠的境地。从根本上讲,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唤醒老师内心深处的情感能量,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情感能量补充与再生系统。(www.xing528.com)

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如何做到“情感性”? 第一,吸取“顺其自然”的道家智慧和“面对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对教师的情绪、情感给予充分的“消极自由”空间,遵循一种自然的情感态度。班主任工作坊把教师们的情感视作与普通人一样,对教师的诸种“情感现象”本身给予充分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尊重与敬畏,不对其情感在第一时间或第一现场给予明显和外在的干涉、引导或负面反馈等,而首先把它们看作一个很正常的过程或事件。这种对当事人情感的自然尊重和充分的消极自由保护,实际上恰恰尊重了当事人自身的主体性。因为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心智比较成熟的个体,在他们清醒冷静之后,他们自会和其内心的声音对话、反思并进行调整。第二,在自然氛围下逐渐营造一种以小团队为载体的真诚、亲密的“情感场”。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更容易在小范围内部、私密性的空间、高密度的接触、共同事件的处理、非正式的分享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互动环节中形成。而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人数众多,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是一种匿名化、疏离化的生存状态,很难有亲密性的情感建立与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师发展团队以及精神家园。因此,班主任工作坊摒弃大规模、快节奏、高复制性的专业发展“工业模式”,而吸取传统社会中手工坊所蕴含的“小而美”理念与“农业精神”,严格地控制工作坊规模和发展节奏,崇尚自然、慢速、“滚雪球式”发展模式,从而深刻、自然地改善班主任、班级和学校的文化生态。此外,班主任工作坊的实践探索表明,非正式、多元的活动方式,如定期的晚餐聚会、轻松的户外活动,更容易体现、培育情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