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而“应对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努力去解决或至少应付一个问题”[18]。班主任总是在应对学生的过程中,期待学生对自身工作的认同与自身工作的努力程度建立起正比例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班主任都会不厌其烦地对全体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努力赢得学生的认同。同时,班主任也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自身工作的不认同,甚至排斥,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反应,“成人世界对来自学生的排斥现象不应过度恐慌”,我们应“借助多方力量引导学生转化甚至超越排斥”[19],最终实现学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突破“抵制型”的认同危机。面对学生对自身工作的不认同,班主任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建构起情感融通、心理互认、责任共担、身份转换等教育机制,不断走出认同危机。
(1)情感融通。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融入情感的工作,而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情感依据。为此,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切实强化情感交流,对发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问题进行精准研判,积极回应,引领解答。经过情感融通,学生就会理解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从而逐渐化解危机,促进班级工作开展。
(2)心理互认。从心理上认同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同学的日常行为总是有表扬、有批评,甚至对班级工作很难做到恰当地处理。这就需要班主任从心理上关照不同个体的差异,给予更多的心理暗示,并有针对性地诊断个别学生对自身的心理抵触问题,不断促进师生间在心理上的互相认同,推动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
(3)责任共担。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工作,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显然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一种对自身、对集体不负责任的表现。班主任应建立起班级工作的责任共担机制,即不仅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而且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履行义务,担起责任。不认同班主任工作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但更应做出价值选择,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共同担起班集体建设的职责。
(4)身份转换。现代师生关系不是僵化不变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也有其宽广的视野、灵活的方式。因此,在面对学生的不认同时,班主任要系统思考自身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与学生实现身份转换,思考学生的不信任、抗拒甚至激烈的反抗等应激性因素发生的征兆、隐患与可能发生的时机。这就需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倡导全班同学与自己换位思考,从而唤醒更多同学对自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构建起班主任工作的长效认同机制。
[1]罗洛·梅.人寻找自己[M].冯川,陈刚,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余闻婧.论教师的“操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4(20).
[3]张聪.班主任卓越化制度的悖论及解悖[J].教育学术月刊,2018(4).
[4]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周建平.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9(4).
[7]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Richards Jenkins.Social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6.
[9]熊华生.中国班级的特性[M]//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www.xing528.com)
[10]李家成.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基于对班主任工作复杂性的认识[J].基础教育,2011(4).
[11]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2]王成兵,张志斌.认同危机:一个现代性问题[J].新视野,2005(4).
[13]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4]同[11].
[15]吴玉军.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冯建军.公民社会认同教育:重建公民社会共同体——兼论公民社会认同危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2).
[17]李家成.教育班:继续探索以班级为基础的德育之路[J].人民教育,2017(20).
[1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张聪.超越排斥: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J].班主任,2017(3).
【注释】
[1]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认同”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意义感或身份感。人的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人的自我认同和人的社会认同两个类别。而认同危机的产生恰恰无法回避现代社会中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考察。
[3]李家成认为,应摒弃“行政班”的说法,保持对“教学班”之有限性的理解,尊重“教育班”的独特价值,从而尊重并发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班级制的独特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