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七年(1918)
天地间之有机物体,无不知求乐利,更无不知求进化。人固然,物亦然。生固然,死亦然。么匿(按注:英语unit音译,指个体)固然,拓都(按注:英语total之音译,指团体;社会)亦然。形而下者固然,形而上者亦然。天地位焉,天地之乐利也。天行健,则其求进化也。万物育焉,万物之乐利也。发荣滋长,则其求进化也。国利民福,拓都之乐利也。治平之道,则其求进化也。富寿康宁,么匿之乐利也。自强不息,则其求进化也。超脱升拔,神仙之乐利也。虔修普度,则其求进化也。盖有机体之为物,不进则退,不行则息。求其进行而不退息,则修养尚焉。教育者不过指示途径以为修养之前导而已。
教育之义,吾已于灵魂与教育篇详言之矣。修养之义果如何乎。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曰养性。自养其性也。曰修身。自修其身也。教育之道,不过使知所以自养其性自修其身而已耳。
近世学者论修养与教育之分别,其说不一。或以时期言,则教育早始早终而修养晚始晚终也。或以表里言,则教育其表而修养其里也。或以自他言,则教育被动而修养自动也。或以范围言,则教育狭而浅,修养广而深也。或以方法言,则教育其手段,而修养其目的也。凡此所举,虽非探本之语,然教育修养不同之点固已瞭然矣。
今欲研究修养之道,须先楬櫫一义曰:修养者无时或息者也。今日修养,明日不可不修养。此时修养,彼时不可不修养。不宁惟是,今生修养,来生更不可不修养。生时修养,死后更不可不修养。不宁惟是,为人为鬼修养,为神更不可不修养。其能修养者。日日趋于善,生生世世趋于善。其不能修养者。日日趋于恶,生生世世趋于恶。其修养而中止者,在人则数十年之功,可败于垂成。在神则千百年之功,可毁于一日。吾心中尝悬一比拟之法。图如左。
由右图观之,善恶由一途而行。不过一上一下一来一去之分耳。善之极则为圣为佛为天堂,恶之极则为愚为无明为地狱。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由者,由何途也。即趋善趋恶之分也。以者,所为也。由何途而现于外者也。安者,所乐也。由何途而存于心者也。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是仁者,善之极也。义者,趋仁之途也。由义以达仁,则由正路而达所止宿矣,是由正路而向上来者,修养之道也。反是则向下去而不修不养,去安宅愈远而心愈放矣。孔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中道而废,上来至中道而力竭不能行,力纾尚可续进也。画者,居心止于中道而不肯行,力虽纾而终不续进也。夫不进则退,不上则下。画则甘居下流矣,故孔子恶之也。复次,修养者,实行之道而不可托诸空言者也。孔孟之论言行,贵实践,固尽人皆知矣。推之佛耶,亦莫不皆然。《楞严经》曰:“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得饱。”《遗教经》喻“精进如小水,常流不止,则能穿石。行者懈废,如钻火未热而息,则终不得火。”耶稣尤主实行天道。其言曰:“遵遣我者(指天)之旨而毕其工,即我粮也。”(见《约翰福音传》)夫知而不行,犹不知也。行而不笃,犹不行也。盖必克己而后能复礼,修行而后可成道。犹之饭必炊而后熟,路必行而后至。其行之不笃,中道而废者,是犹半熟之饭,食必伤人。行至中途,无所止宿,其危险莫可言状。彼生为圣贤豪杰,名垂不朽。死为圣神仙佛,精灵不昧者。何一非从实行来。铁杵磨作绣花针,须知功夫深。修养之贵实行。与夫行而不息,必有所成。此语可以尽之矣。(www.xing528.com)
复次,修养者,须忍耐困苦百折不挠而不为外物所诱也。耶教谓人生大敌有三:在己为嗜欲,在人为习俗,在冥冥为魔鬼。非将此三者克之驱之,终不能以悟道。佛教以贪情、痴情、嗔怒为三魔,身、口、意为三业。必去魔克业而后能成正果。孔子教人注重克己守约。孟子谓养心莫大于寡欲。夫人性之敌多矣,随处有敌,随时有敌。克敌以致胜,修养之要道也。陷入重围,则修养之道毁矣。突破重围,则修养近乎道矣。然苟不坚苦卓绝,忍耐前进,鲜有不困于重围者也。故从事修养者,须随时防敌,随地防敌。务令敌莫我犯,敌莫我诱,而后可以达于成。余弱冠时,偶读东籍,见有论冷水浴者,心醉其法。试行冷水摩擦,时值冬令,又不解避风之法。甫二次而伤风大作。其后逐渐研究,逐渐进行。由夏、而秋、而冬。由干摩擦、而湿摩擦、而淋浴、而坐浴。今则虽冰雪严寒之时,亦能于起床之际,不着衣服,迳趋浴室而跃入冷水中矣。然当未起之前,不免悬悬于本日之天气。一再踌躇,屡欲暂止。一经回想,又复自笑。何无勇气乃尔,不忍以十年之功废于一日。又复鼓勇而起,浴后不惟身体舒适,精神亦为之一畅。近两月来,立志不食禽兽肉,始觉勉强,继即自然。然当宴会之际,美味当前,不免食指微动,甚至举箸在手。幸一回思,立即放下。所谓不见可欲则心不乱者,不知道之言也。外物之诱,何时蔑有,何地蔑有,一为所诱,立毁我行。修养之谓何,功夫之谓何,故必目中有妓,心中无妓。利害当前,我行我素,夫然后能破重围而登彼岸也。苟能如是,则何惧于魔鬼,何忧于三魔三业,何畏乎外物之诱。
修养之法门,莫简明于佛之三学。三学者,戒,定,慧也,是佛法修行之根本,即成就之功夫。征之孔门,其道略同。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大学》曰:“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夫三十而立,立于戒也。(余因朱注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三句,悟立即立于戒,以告俞君仲还,仲还深以为然,并谓佛之戒,与儒之礼相似。然深思其证,久之未得,一日忽忆及不学礼无以立两句,朱注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方敢确指礼即为戒,三十而立,即立于戒,亦即立于礼也)四十而不惑,定也。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则慧矣。知止,戒也,定与静,皆定也。安虑得,则慧矣。耶教以受洗始,以升天终,亦由戒而入慧也。已能淑矣。必求所以淑人,是即佛之普度众生,耶之舍身救世,孔之立人达人博施济众也。盖慧之功夫,始则自觉,中则觉人,终则圆觉。是即佛之“真如”,孔子之“仁圣”也欤。
吾今定修养之功,分为四步。曰志学。曰立戒。曰施济,曰觉悟。学为第一步功夫。古今中外,无不然也。学以求知,知以实行,行至纯熟,则戒立矣。己立立人,以圆满其功德,故施济尚焉。此三者虽有深浅之分,然其下手功夫,固可同时并进者也。至知之深,行之笃,施之博而济之众,则大觉大悟,成圣成佛矣。今先列表于左,以示其下手之方。
由右表观之,知第一步之后,即一面学第二步而实行第一步。牢守第一步,知第二步之后,即一面进学第三步而实行第二步。牢守第二步,而以第一步施济于人。由是而往,且学且守,且以施济。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步步为营,节节以守,迨至功行圆满而大觉大悟矣。志学而不立戒,是一书簏而已。立戒而不施济,是一自了汉而已。均不能达圣佛之域而大觉大悟者也。故吾人修养,当志学以知之,立戒以守之,施济以及人,觉悟以保其性灵之永存不昧。是道也,人人能之。盖苟非下愚,未有学而不知者。苟肯身体力行,未有不能立戒者。苟肯存心度人,未有不能施济者。故为圣为佛,亦视人之肯为与否耳。未有不能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