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主旋律。学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也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愉快的情绪并使人成才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学习毕竟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大多数人能经受紧张学习的考验而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尽管学习的方式,内容和环境不利因素会导致学习困难,但调查表明:伴随学习而来的心理挫折,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学习疲劳等是主要的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因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缺少自我调节手段而演化成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学校恐惧症。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全国22个城市的数万名4到16岁少年儿童中被诊断为轻度学校恐惧症患者的占千分之一。他们的共同表现是害怕学校和考试,尤其是害怕在学校当众出丑,其程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临考时的紧张心情,如果迫使他们继续上学,则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症状,如心神不宁,脸色苍白,全身冷汗,心率急促甚至腹痛,便急,尿频,呕吐等。如果长期得不到理解,被认为装病逃学,一些人甚至会因内心痛苦不堪而采取离家出走等手段来逃避现实;如果同意他们暂不上学则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专家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此类儿童往往是“好学生”,“乖孩子”,存在过于胆小,多疑,谨慎的性格缺陷,且特别爱面子,受到一点批评就会羞得无地自容;二是家长,教师的过高期望和要求超过了他们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逐渐形成了焦虑性的心理。
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到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被焦虑所困扰的人常表现为烦燥不安,坐卧不宁,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睡眠不良,食欲不振等。特别是脾气变坏,不但沮丧地骂自己没出息,也常无端地冲家人撒气,一点都惹不得。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特别是在学生心理上认为很重要的情况下,焦虑比较容易产生,如重要的统考、会考、高考等关键性考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它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引入学校教育,使得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被错置为以选拔和淘汰为追求的目标,造成了较严重的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给学生的心理发展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让我们来分析和对比一下应试教育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的素质教育吧:
显而易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化,这是一项迫在眉睫又异常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不会错置,教育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造就出适合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下的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数也仅是质的量化,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情况的手段,它并不能说明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www.xing528.com)
如果说,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克服严重学习焦虑的关键之关键,是一项大的工程,那么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面对学习焦虑,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学习焦虑的不良影响,将学习当作一种紧张愉快的活动呢?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和把握焦虑的“度”。心理学将焦虑分为低,中、高焦虑三种,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是若焦虑没有或过度都会对学习起不良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重大考试当中往往求胜心切,考试结果大大低于平时的水平;而有的奥运名将在看到强劲对手失败后如释重负,一点也不紧张了,却竟然败给名不见经传,实力确不如他的选手。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还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进一步表明,中等焦虑组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高焦虑组最差;高焦虑组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将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和水平者的学习。所以青少年要注意把握好焦虑的“度”,将它控制在适当的水平。的确,适度焦虑如同“兴奋剂”,它既提醒我们——要进入状态了,又动员我们,令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运转加快,躯体作出一系列应付当前事态的调整,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而过度严重的焦虑,有三个方面的危害:一是引起不良的身心反应,比如一位担任中队长的小学生,成绩优秀,老师器重,严以律己,不允许自己出任何差错,每天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作业,检查书包,反复练习明天的中队长讲话……渐渐地她每天早上出门前一会儿想大便,一会儿想小便,可是去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胃肠疾病。过度焦虑让人整日忧心忡忡,局促不安,烦躁,有的人头痛、腹泻,有的人口干心跳,胃口不佳,睡眠不好,严重时还会昏倒。二是易分散和阻断注意过程,干扰学生的回忆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三是让人怀疑自我的实际水平,失去自信心。比如有的学习满好的学生,一进考场便判若两人,脑子麻木,题目似曾相识却不会做。考试过后答不上的题一看便会。而有的平时基本功不扎实的同学,表现为对自我产生怀疑,由此失去信心,他们往往选择能为自己开脱的方法加以逃避,像胡乱作答,早早离场,东张西望,无心作答,悄悄地离场或伺机作弊等。除了这些考场中的逃避反应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如碰到不喜欢上的课,不是打瞌睡,开小差,就是捣乱,认为老师没水平;复习时往往将难的不喜欢的放到最后,到时大脑疲劳了便“不得不”休息。事实上现实并不因为你的逃避而减少,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能消除过度的焦虑。
正常适度焦虑的培养有一个有效方法,那就是激发和保护自己的好奇心。精神病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好奇心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引起好奇心。因为有了好奇心,相应就会出现一定的紧张,而这种紧张饱含愉快色彩,学习效率因此大大提高,比如带着问题去看书比单纯为看书而看书就有效得多,也有意思的多。而解题时多提倡“一题多解”,“一文多作”可以使自己更有创新精神,而且慢慢体会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爱因斯坦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则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从而化解逃学厌学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