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是河道水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径流特性的差异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特性的差异。季节性河流与常年性河流的生态系统特性就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同一条河流上,由于河流上下游存在径流特性的差异,河流生物群落分为急流区群落、滞水区群落与河道区群落[49]。急流区和滞水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河道区处在河流的下游。
在急流区,河道水流流速较大,底质为石底或其他坚硬物质,缺乏浮游生物。生物群落中生产者多为丝状附着藻类,动物则多为典型的溪流种,适应流水条件,能抵御水流的冲刷,以各种昆虫幼虫为主。
在滞水区,水较深且水流平缓,底质一般较疏松。生产者多为丝状藻类及一些沉水植物,消费者动物主要为穴居或埋藏生物,鱼类也常在这一带出现。
在河道区,由于流速小,河道区的群落与湖泊有类似之处。在生产者方面,在河床沿岸可生长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在一些流速小或支流出口附近存在浮游生物群落。在消费者方面,河流种及静水种都可出现,由于河床底质变化较大,使底栖生物的分布呈团状。鱼类与湖泊中的近似。(www.xing528.com)
在天然状况下,生态系统水质和水量的时空分布与生态系统是和谐的。人类活动造成水质和水量时空分布改变,往往导致这种和谐的破坏。人类对径流的影响往往表现在水量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
河道流量减少的最直接效应是流速降低、水深变小和水面面积减少。流速降低造成水流挟沙能力的减小,造成河道淤积,改变河床形态。河流形态的变化会潜在地影响河流生物的分布和丰富度。流速的降低还可能影响像鱼类产卵这样的生理活动。河道流量的减小还造成低水流量时间变长,进而改变了水生栖息地的环境,对物种分布和丰富度产生长期影响。水深和水面面积的减少,造成水生生物栖息地总面积减少。这些影响往往造成生物的数量减少。
水质是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流量减少改变了水质,加剧水污染。水污染造成人为对生物的水质威迫。Patreck提出五种污染途径可以影响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生命。①由于还原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作用或非生物氧化作用而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②化学物及其降解产物可能有毒,如农药、杀虫剂、表面活性剂等。③工厂排放的废水带有余热,由于温度的冲击和波动可能对水生生物有害,因为它能影响临界的生理活动,如酶的活性等。④废水的生理性能,如因沉淀作用而引起水体底部产生剥蚀或光滑的变化。⑤由于混浊度的增加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生境的变化[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