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践成果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践成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8-140大叶藻成体捆绑及固定移植和种子播种后7个月,实施大叶藻修复效果的第一次跟踪调查,计算种子萌发率和移植体存活率。2013月6月,实施大叶藻修复效果的第二次跟踪调查。通过恢复研究区与非研究区大叶藻修复效果对比,研究区域内大叶藻种群生物量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修复效果显著。同时,在非研究区内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大叶藻种群密度与生物量调查。通过比较修复前后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从数量上直观的评估大叶藻修复的效果。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践成果

2012年10月,在研究区实施大叶藻修复工作,大叶藻种群的恢复与构建采用分区域多手段恢复的模式进行恢复和构建。修复工作主要分为成体移植和种子播种。对于潮汐流速较大的区域,采用成体捆绑固定的方式进行恢复(图8-140);对于潮汐流速较小的区域,采用直接种植成体的方式进行恢复;在潮汐流速较小的区域,也可采用直接种植成体的方式进行恢复。

图8-140 大叶藻成体捆绑及固定

移植和种子播种后7个月,实施大叶藻修复效果的第一次跟踪调查,计算种子萌发率和移植体存活率。经过调查,研究区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在20%左右,移植体存活率在70%左右,研究区域内大叶藻种群生物量显著提高,平均密度为15 inds/m2,生物量为50.4 g/m2

2013月6月,实施大叶藻修复效果的第二次跟踪调查。通过恢复研究区与非研究区大叶藻修复效果对比,研究区域内大叶藻种群生物量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修复效果显著。调查结果如下。

评估方法:在大叶藻种群恢复与构建研究区内进行随机取样,通过50 cm×50 cm取样框获得单位面积内大叶藻植株数量与生物量,计算研究区域大叶藻种群平均密度与生物量。同时,在非研究区内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大叶藻种群密度与生物量调查。通过比较修复前后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从数量上直观的评估大叶藻修复的效果(表8-67)。(www.xing528.com)

表8-67 研究区大叶藻密度和生物量测量记录

人工岸段潮滩非研究区以及研究区恢复前,大叶藻种群生物量几乎为零。通过修复过程,大叶藻在整个潮滩地区具有相对良好的生存适应能力,在研究区完成大叶藻恢复与构建102亩(>100亩),区域内大叶藻种群生物量显著提高,平均密度为20 inds/m2,生物量为97.4 g/m2(图8-141)。

图8-141 大叶藻研究区验收现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