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际效果评估及成果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际效果评估及成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9月7日,研究人员在莱州湾研究岸段修复区域首次实施了沙蚕增殖放流。沙蚕类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比调查结果见表8-62和图8-130。图8-1292012年研究区沙蚕生物资源对比调查表8-62沙蚕类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图8-130对比调查结果图由调查结果可知,四个季节丰度和生物量都较2011年有极大提高。2013年8月18日,研究人员对研究区内沙蚕种群恢复构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完成研究区双齿围沙蚕恢复与构建面积500亩,生物量提高了33.8%。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实际效果评估及成果

2011年9月7日,研究人员在莱州湾研究岸段修复区域首次实施了沙蚕增殖放流。其中投放三刚节疣足幼虫76袋,平均每袋134.7×104条,合计10 237.2×104条;投放四刚节至五刚节疣足幼虫28袋,平均每袋76.3×104条,合计2 136.4×104条;投放十刚节幼体以上的沙蚕苗种623 kg,平均规格18 610 inds/kg,合计投放1 159.4×104条(图8-127)。

图8-127 2011年9月沙蚕增殖放流(三刚节疣足)

2012年10月15日,投放1~2月龄沙蚕40箱,每箱30斤,每斤平均5 350条,平均每箱160 590条,合计642.36×104条;投放养成沙蚕20箱,每箱30斤,每斤平均215条,平均每箱6 450条,合计12.9×104条(图8-128)。

图8-128 2012年10月沙蚕增殖放流(养成沙蚕)

分别于2012年3月(冬)、5月(春)、8月(夏)、11月(秋),对研究岸段修复区域的沙蚕类生物进行了4次调查(图8-129),并与2011年潮间带所获得的沙蚕类生物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该区域生物资源变化,为研究区进行沙蚕类种群恢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沙蚕类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对比调查结果见表8-62和图8-130。

图8-129 2012年研究区沙蚕生物资源对比调查

表8-62 沙蚕类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

图8-130 对比调查结果图

由调查结果可知,四个季节丰度和生物量都较2011年有极大提高。2012年研究区沙蚕类生物的平均丰度为358 inds/m2,比2011年平均丰度(215 inds/m2)提高了66.5%。2012年研究区沙蚕类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67.48 g/m2,比2011年平均生物量(67.49 g/m2)提高了74.1%。(www.xing528.com)

2013年8月18日,研究人员对研究区内沙蚕种群恢复构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通过恢复研究区与非研究区沙蚕种群密度的调查数据对比,从数量上直观的评估沙蚕修复的效果(图8-131)。

图8-131 2013年沙蚕研究区现场验收

评估方法:在沙蚕种群恢复与构建研究区内进行随机取样15个,通过50 cm×50 cm取样框获得单位面积内沙蚕数量与生物量,计算研究区沙蚕种群平均密度与生物量。同时,在非研究区内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沙蚕种群密度与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见表8-63、表8-64。

表8-63 范区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现场测量记录

续 表

表8-64 非研究区沙蚕密度和生物量现场测量记录

双齿围沙蚕研究区面积500亩内共取样15个(样方面积50 cm×50 cm),平均密度为89.4 inds/m2,生物量为16.87 g/m2。非研究区共取样15个(样方面积50 cm×50 cm),平均密度为66.8 inds/m2,生物量为7.08 g/m2。完成研究区双齿围沙蚕恢复与构建面积500亩(约330 000 m2),生物量提高了33.8%。超额完成了沙蚕种群恢复与构建项目预期任务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