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蚶苗种培育技术
1.繁育准备
(1)饵料培养:单胞藻类是贝类生长的主要饵料。为保证整个苗种培育期间的充足供应,必须进行规模化单胞藻培养。藻种以硅藻类、金藻类为主,辅以绿藻类。近年,我们以金藻+角毛藻+扁藻+微绿球藻的饵料模式,很好地保证了从亲贝暂养到稚贝出池期间的饵料供应。
藻类培养严格按单胞藻培养技术规程操作,专车间、专人、专供水系统。我们使用地下洁净水,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
(2)设施准备:主要包括亲贝暂养土池、育苗用水蓄水池的整理准备(翻耕、曝晒、平整、消毒),水、电、暖、气等设备系统的调试,以保证各个系统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育苗池(4 m×6 m×1.2 m)在使用前严格消毒,先用1×10-4漂白粉浸泡1天后洗刷晾晒,用前再用1×10-4高锰酸钾浸泡2~3 h,清水冲洗干净。光线通过在育苗室顶棚和四周安装活动遮光帘,调节光照在500~1 000 lx的适宜范围。
(3)工其、药品等的准备:主要包括苗种培育工作中需要的工具如筛绢网袋、换水管、水桶、水瓢、显微镜、目微尺等和常规药品如EDTA-2Na、青霉素等的准备。
2.苗种培育技术
(1)良种亲贝的选择与培育:
① 亲贝的选择:选择莱州湾海区的原种成熟亲贝,壳长超过5~6 cm,壳高4~5 cm,体重30 g以上,贝壳鼓胀,壳表新鲜、完整、无破损、性腺饱满、光泽、无皱褶、表面无畸形和残缺,双壳紧闭有力的3龄以上个体作为良种亲贝。运输时,保持毛蚶的阴凉和湿润,以保证成活率。高温季节在夜间运输。
② 亲贝的培育和催熟:对于性腺发育较差,短期不能催产的亲贝,可在室外土池或室内水泥池内进行暂养。土池暂养时,培养密度0.5 kg/m2,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如果透明度过小应及时换水,过大应及时施肥。室内暂养时,若毛蚶性腺发育较差,离催熟时间较长,应在池底铺设粉沙5~10 cm,以利于催熟,如性腺饱满、即将生产,通过投饵、换水、升温等措施进行强化培育。暂养密度在50~80 inds/m2左右,暂养方式有网箱暂养和直接池底暂养两种方式,以网箱暂养操作方便。暂养期间早晚各彻底换水1次,清除死贝。每日升温0.5℃,日投饵2次,饵料生物以小球藻为主,日单位水体投喂量在2.5×105~3×105 cell/mL(图8-71)。
图8-71 毛蚶亲贝培育
(2)排卵与受精:毛蚶的诱产有化学刺激(氢氧化氨刺激)法、性诱导(解剖或理化刺激)法、物理刺激等方法,规模化生产一般采取物理刺激自然排放的办法。其操作方法是:
检查性腺饱满度,镜检雌蚶卵细胞游离度和雄蚶精子活力,采用阴干流水诱导方法获得卵子。阴干6~7 h,流水刺激3~4 h,产卵结束,将种贝移出。静止l h左右,待受精卵下沉后,吸取上层1/2~1/3的池水,排掉后再加满水静止1 h,再吸取上层1/2~1/3的池水,如此反复洗卵2~3次。
(3)选幼与幼虫培育:
① 受精卵的孵化:将洗卵后的毛蚶受精卵计数,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30 inds/mL,孵化期间投青霉素1 mg/L,微量充气。培育用水应先经黑暗沉淀,再经二级沙滤后使用。孵化前用3×10-6~5×10-6EDTA-2Na螯合重金属离子,水温24~30℃,比重1.015~1.022,pH为7.8~8.4。
幼体尚未上浮之前坚持每半小时搅拌池水一次,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一般经12 h左右,即可孵化为担轮幼虫。
② 幼虫培育:担轮幼虫经24~26 h可发育到D形幼虫。当95%发育至D形幼虫期,要进行选优。选优的方法是:孵化池停止充气,用300目筛绢拖网选取上浮能力强的上层幼虫,置于另外已准备好的等温等盐育苗池中培育。
D形幼虫的开口饵料生物选用叉鞭金藻,进入壳顶期可用等边金藻、牟氏角毛藻、扁藻、微绿球藻等混合投喂(图8-72),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8~10 inds/mL,日单位水体投喂量2×104~3×104 cell/mL,具体投喂量视幼虫胃含物多少,消化盲囊颜色和膨胀程度及生长情况加以调节,从幼虫选育后第3天开始,每天早晚换水1次,温差不大于1℃,海水比重稳定,换水量前期每次1/3量,中期1/2量,后期2/3量(表8-51)。
附着基的投放:在水温26℃~27℃的条件下,幼体经15天的培育从面盘幼虫(壳长90 μm)进入壳顶幼虫后期(壳长220 μm),幼体开始出现眼点,幼体从浮游期生活开始向底栖生活过渡,此阶段投放至附着池内。
从产卵孵化后10天,开始准备稚贝附着池并投放附着基。具体方法是:取无污染的滩涂表层活性泥沙(面沙),用200目筛绢过滤后经太阳曝晒备用。使用前将泥沙煮沸消毒,均匀扬撒于附着池内。附着池加水50 cm,附着基投放后经停气沉淀在池底形成一个软性底质,厚约2 mm。
移池时,用300目筛绢网袋收集幼虫,均匀播放于准备好的附着池内,培育密度以3×106 inds/m2为宜。眼点幼虫附着后经4~5天的生长发育,显微镜观察壳长达250~300 μm,次生壳已长出,即为稚贝。
图8-72 饵料培育池
日常管理由专人定时观察与检查幼虫活力、生长、摄食、分布情况,据此调整投饵量和培育密度。光照强度以500~1 000 lx为宜。对幼虫采用微充气,使饵料生物与幼虫分布均匀,以利于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4)稚贝培育:随着稚贝的生长,结合移池操作,可逐步降低稚贝的培育密度。一般经7天左右培育,稚贝出水管形成,进入单水管期,再经10~12天的培育,即可进入双水管期,此时进、出水管伸缩频繁,水管基部触手伸缩明显,稚贝壳高平均在0.6 mm左右。
倒池稚贝培育期间,每隔5~7天移池洗苗1次(图8-73)。倒池时,先用小网目筛绢网收集贝苗反复冲洗,剔除杂物,再用不同网目的筛绢筛选不同规格的稚贝进行分池培养,以利同步生长。
日常管理每日换水30%~80%(视水质状况而定),遮光充气。日投喂2次,混合投喂扁藻、金藻等,一般7×104~12×104 cells/mL,投喂量以稚贝胃肠饱满为准。
图8-73 苗种繁育池
病害防治:轮虫、桡足类等小型动物是贝苗的主要敌害,严重时会造成育苗的失败。在育苗用水和饵料投喂时应搞好过滤、谨防污染,育苗工具使用前后严格消毒,周密细致规范操作,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倒池后用1×10-6~2×10-6抗生素全池泼洒,对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提高成活率很有效果。
表8-51 毛蚶幼虫饲育情况表
续 表
(5)稚贝的出池与运特:从孵化始,经35天左右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即可达到0.9 mm。此时,可根据养殖户的需求适时出苗或移入室外土池进行中间培育。出苗时,排干池水,用海水将池底稚贝冲洗出来,经100目筛绢袋收集,反复淘洗干净即可,干重法计数(图8-74)。运输时,用100目筛绢袋装苗,装苗浸海水后自然沥干,置于塑料桶或泡沫箱内运输。长途运输采取保温车装运,一般10 h内成活率可达99%以上。
图8-74 出池
3.中间培育技术
根据增养殖需要,稚贝需经中间培育。即将数量适当的壳长0.9 mm以上的稚贝放入室外稚贝培育池中暂养,密度为5×103~1×104 inds/m2。培育池放养稚贝前应清池,经翻耕、曝晒、整平、消毒。一般到翌年的4月份,壳长可长到10 mm左右,此时即可进行海域滩涂放养。
稚贝培育池和养成池的建设,建设环境符合国家GB/T 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用水符合国家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1)池塘清整:选择20~30亩的池塘作为中间培育池,在8月中旬,将池内积水排净,进行晒池,维修堤坝、进排水渠,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和杂草。用铁锹掘土,在阳光下曝晒8天以上,其间将泥块打碎,使底泥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氧化。掘土畦埂,高0.25 m,宽0.3 m,每畦宽4 m,曝晒2天后进水0.3 m,用铁耙耙底泥,使底泥平整。待水清澈后,泼洒生物增氧颗粒底净,使底泥中的有害物质氧化分解,如此反复2次。
底泥是毛蚶苗种生活栖息的场所,底泥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苗种的生长。底泥处理采用2次翻土,多日曝晒,进水后3次铁耙耙耧,泼洒生物增氧颗粒底净,目的是让底泥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的氧化分解,增加活性有益菌密度,创造毛蚶苗种无毒的生活环境。另外,铁耙耙耧可让大颗粒的沙土沉降在底部,微小颗粒的泥土覆盖在池底的上部,增加底泥的透气性。这样,小规格苗种易顺利钻入,有利于吸附底栖硅藻供苗种摄食,促进其快速生长。(www.xing528.com)
(2)消毒除害:池塘经清晒修整后,在放苗前20天进行药物消毒,杀死残留在池底的病菌病毒及敌害生物。常用药物为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根据虾池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带水消毒每立方水体用1.0~2.0 kg生石灰或30~50 ppm漂白粉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清塘及水体消毒使用药物的原则:尽量使用不污染环境且成本低的消毒药物。放养前的清塘及水体消毒,用药浓度宁大勿小,以达到彻底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不盲目施用剧毒农药,特别是残留大的农药,水产禁用药物一概不用。
(3)进水及培养基础饵料:用80目筛网过滤进水,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建立池塘生态环境,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尿素、过磷酸钙或经发酵的鸡粪等肥水,也可使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肥水。一般措施是使用无机肥,繁殖优良单胞藻类及有益细菌、小型底栖生物。施肥N∶P为5∶1~10∶1,多次使用,首次加氮肥量为2×10-6~4×10-6,以后每2~3天施一次,用量为首次的一半,放苗前池水透明度为30~40 cm,水色为浅褐色、黄褐色、黄绿色为佳。
(4)幼贝的放养:经35天左右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即可达到0.9 mm以上。此时,移入室外土池进行中间培育。出苗时,排干池水,用海水将池底稚贝冲洗出来,经100目筛绢袋收集,反复淘洗干净即可,干重法计数。将毛蚶苗种沥干水,放入经海水浸泡的棉布袋内扎紧。在泡沫箱底部平放多个冰冻未启封的矿泉水瓶,瓶上覆盖一层经海水浸泡拧干的毛巾,再在毛巾上部放上包有苗种的棉布袋。苗种装好后,胶带密封并运输苗种运到后,先测量运输温度。打开苗种袋,分别均匀播撒在围网内4个池塘2/5面积内。放苗时,水温不低于18℃,pH在7.8~8.6之间,水深在80 cm以上,水环境温度差不超过5℃,盐度差不超过5。
(5)期间管理:
① 水质管理:毛蚶主要靠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生长,因此调控好池塘水质环境是养殖毛蚶的关键。要保证水质无污染,盐度平均在20~35,pH值7.8~8.6左右。池中滩面水一般应加到50~60 cm,水太深阳光照射不到池水下层,池底水温偏低,不利于水中浮游植物繁殖。池中水太浅,阳光易直射池底,会出现池塘底栖藻类过量繁殖,形成优势,一旦死亡会造成水质变坏。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应适当把池中水位逐步加深,在结冻前要把水加到100 cm左右,准备毛蚶越冬。
中间培育水质的管理对于保证幼贝的健康快速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天定时进行养殖用水各项水质指标的测定,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保持水质的优良和稳定。水质管理应要抓住水的排灌,观察pH值变化,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25~30 cm。透明度高,证明水瘦,水太瘦透明度高容易造成大型藻类生长繁殖,严重时会将整个池底封闭,造成幼贝大量死亡。透明度低,证明水太肥,透明度低水太肥,有可能导致pH值太高,影响幼贝的生长。水质管理不宜大排大灌,大排大灌会造成水越来越瘦,水中浮游植物太少,满足不了毛蚶正常生长的需要,应该根据水的透明度,采取少排少灌,勤排勤灌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池中的水生物不断地加以补充繁殖。如果池水长时间清澈透明,明中透黑或者明中透绿,幼贝在这样池中根本不能增长,需要对这样的池水实行彻底处理,采取的方法是,排掉池水,滩面保留3~4 cm,对整个池进行消毒,一般用含有效氯30%漂白粉2.5~3 kg/亩,均匀撒放,1~2天后进水,再排掉再进水,7~9天后池水无好转,可再进行消毒,直到池水正常为止。
养殖池水盐度保持在20~35的适宜范围之内,但应保持稳定,换水时盐度差不超过3。养殖池水的水位控制,在水温适宜的范围内,平均水位可控制在60 cm左右,以使水温不超过30℃,冬季气候寒冷,再将水位提高到1.0 m,以保障毛蚶稚贝、幼贝和种贝的安全越冬。越冬时池水不易太深或太浅,太深透光度不好,冬季微弱的阳光照射不良,池底温度太低影响毛蚶正常越冬;水太浅除了结冰部分外,剩下的水太少,几个月的时间会出现水中缺养也不利于毛蚶越冬。如果积雪覆盖池面,要实行人工清雪,一般情况下,在池内冰上清出几道透光通道即可。春季解冰时,应迅速进行彻底换水。因为冬季数月冰期,池塘水质无法更新,池塘中毛蚶等生物的有毒代谢废物大量积累,如不及时换水,极易影响毛蚶的生长,甚至造成大面积死亡。
② 病害防治:毛蚶的中间培育的常见病害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细菌性疾病;二是有害藻类引起的病害;三是非生物性病害。这些病害都会对毛蚶幼贝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可使幼贝死亡或大面积死亡。因此,切实做好中间培育的病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养殖成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a.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中间培育期间的诸类病害中,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危害也最严重,往往会造成毛蚶大面积死亡。细菌性疾病引起毛蚶死亡的病原菌主要有四种;弗尼斯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假单孢菌,其中弗尼斯弧菌对毛蚶的危害最大。被弗尼斯弧菌感染的毛蚶,其症状为;毛蚶从泥沙中“跑”到滩面上,停止摄食,双壳开闭无力,壳易剥开,软体组织出现水肿,呈淡红色或橘红色,体液外流,斧足边缘残缺呈锯齿状,3日内软体组织开始溃烂,直至死亡。虾池养殖毛蚶发生的“水肿病”,主要是弗尼斯弧菌侵入及其他细菌交叉感染所致。尤其是池塘底质环境不良,污泥大量沉积,毛蚶极易受细菌侵入,使毛蚶发病而死亡。
对弗尼斯弧菌的防治:一是改善毛蚶幼贝的生活环境,增强毛蚶体质提高抗病力,防止感染;二是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毛蚶发病时应加大换水量,连续换水至病情好转,再恢复正常换水量;三是毛蚶发病后用二溴海因0.2~0.3 g/m3将其配成溶液全池泼洒,一般3~4次即可见效。
b.有害藻类引起的病害:常见的有害藻类有丝状蓝藻和大型绿藻,有害藻类的产生,是因为池水瘦,浮游植物太少造成的。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有以下几点害处:一是吸取池中的“营养”(氮、磷、钾等),使池水清澈,透明度加大,池水一望见底;二是池内的浮游植物根本无法繁殖;三是由于池内单胞藻类缺乏,毛蚶缺少食物,不仅影响毛蚶生长,严重使毛蚶生长停滞。特别是丝藻大量繁殖,好像团团棉絮覆盖在滩面上,极易造成虾池底部缺氧,使用毛蚶窒息而死亡。
有害藻类的防治方法:加强池水透明度的调节,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 cm为宜,当透明度超过40 cm以上,应及时施肥,每亩可施尿素等氮肥1.5 kg,磷酸二铵0.5 kg,使水中单胞藻类保持一定密度。丝藻和绿藻过多可用网拖拉的办法加以清除。具体做法:将虾池分为几段,用网沿池边,一段一段反复拖拉,便可清除丝藻和绿藻。可将池水全部排出,使滩面干露,采取人工手拣除。用络合铜0.7 g/m3或青苔净0.3 g/m3全池泼洒可杀除有害藻类。
c.非生物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害主要是指环境、营养、有毒物质及人为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池底污泥太多,氢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条件差,盐度长期低于10以下,pH值低于7.6以下;海水赤潮;化工厂排出废水污染;池塘长期不肥水,浮游植物含量少;毛蚶苗种投放密度过大等等。以上这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都会影响毛蚶幼贝正常生长,甚至造成发病死亡。
非生物性疾病的防治措施:① 根据毛蚶生活习性,对养殖毛蚶的池塘要进行严格选择。毛蚶养殖超过二年以上的池塘,必须进行清淤、曝晒、翻耕、消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进行轮放轮养,这样可以防治和减轻病害的发生。② 改善水质条件,将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调整到最适范围之内,严防工业污水和赤潮海水进入池内。③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病害的防治,要做到勤观测,勤检查,发现病害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病情蔓延。
③ 日常管理:为了确实掌握病情动态,必须坚持巡池,每天不应少于4次,并做好水质、饲料消耗、池底颜色、渗漏水情况、池内鱼害等情况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及时分析处理不正常情况,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是养殖成功的重要保证。
为掌握幼体生长情况和成活情况,在生长季节每月,从养殖池随机选取5个点,测量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分别算出平均值,定期测定养殖池的水质情况,并记录,幼体生长情况见表8-52。
表8-52 毛蚶幼体成长情况记录表
(二)种群恢复技术
1.苗种的运输
毛蚶苗种运输选择在晚上进行,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运输时间不超过48 h,并覆盖稻草帘以遮阳,同时中途定期泼洒海水,保持苗种湿润。苗种用编织袋分装,每袋装蚶苗30~40 kg。自然海区采捕的毛蚶苗种不宜冲洗干净,略带海泥运输,可提高成活率。
2.种群恢复浅海滩涂的选择
在满足毛蚶习性要求的一般条件下,选择敌害少,海底稳定性好的浅海滩涂是增殖成败的关键。养殖区一般选择在河口区,-10 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该区属软泥质海底,底栖藻类丰富,地势开阔平坦,水深在3~5 m,潮流畅通,适合毛蚶的生长。
3.苗种放养
(1)放养密度:根据不同沿海地区滩徐底质、海区水文状况、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及毛蚶的生态习险,建立科学的放养模式,以确定合理放养数量,既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又要保证毛蚶有足够数量形成自然繁殖群体,达到资源增殖的长远目的。因此,放养前须进行本底调查,放养数量依蚶苗规格和放养滩涂贝类容量评估结果而定。
(2)放苗时间:3月底至5月初,海区水温稳定在8℃以上,气温低于22℃。也可秋季(10月至11月份)放苗。
(3)撒播方式:播种时船在标志范围内作“之”字形往返慢行,船向与潮流垂直,人在船上用簸箕撒播,边行边播,要求撒播均匀(图8-75)。
图8-75 撒播毛蚶苗种
4.管理措施
在研究区四周设置浮标,明确研究区范围,浮标间距约50 m。
定期观测苗种密度,若蚶苗密度在20 inds/m2以上应及时疏苗,若低于10 inds/m2要进行补苗。使苗种密度保持在15 inds/m2左右。
定期检测苗种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逐步掌握毛蚶的生长规律。
敌害生物的防治。毛蚶的主要敌害生物有海星、虾蟹类。这些敌害生物会对毛蚶的养殖造成极大的危害,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防治方法是下蟹流网进行捕获。
5.捕捞技术
毛蚶养成后,采用渔船拖带耙子进行捕捞的方法,捕捞时将耙子的齿距控制在2~3 cm。获得规格较大的毛蚶,而筛除较小的个体继续进行养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