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运动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展示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这种心态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自我概念。有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等。对于那些性情孤僻、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淡漠的人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如果把这些观念迁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学生的个性日趋完善。一些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表现出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特点,身体锻炼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Secord和Tourard等人将身体自尊(身体感情)定义为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身体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身体面貌的观念。它们均是存在于个体自我意识中的有关身体的认知与体验,对个体的身体锻炼活动能产生自我调节的作用。Tucker研究了男性学生肌肉力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在体重作为变量的情况下,力量与身体自尊、情感稳定性与外向和自信呈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能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Sonstroem认为,身体自我效能的改变提高了身体能力和身体认可的总体水平,这两者共同对整体自尊做出贡献。自1984年以来,一些研究调查了各种身体活动与女性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如Skrinar等人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提高了女性的身体内部意识和身体能力。综观该领域的研究,我们认为体育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