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的建构性教育是针对传统课程观,特别是针对课程实施中的接收式学习、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出来的。在课程文化观看来,体育课程不再只是人类经验的理性概括,而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对话、理解及意义建构,变体育课程的工具性存在为文化主体的存在。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通过体育课程学习的一系列过程,课程内容被主体持续转化,体育教学意义被主体不断提升。在课程主体化的同时,学生自身受到的是体育文化的思想浸润与陶冶。服务于这一主题的体育教学策略是变学习的接受式为建构式。
体育课程作为知识的存在形式,从静态上看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系统;从动态上看是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从心理上看,又是一种态度,是不断更新、扩展的建构与生成过程。我们的体育教学应从内容的知识性学习转向动态发展的过程性学习,变学生由“文化传承”的受动者为“文化再生产”的经营者、参与者。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着眼点不再是所谓的课程内容的“精确掌握”,而是体育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文化内涵的解读,建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为自身的心理结构。(www.xing528.com)
从根本上说,学生个体的在校学习是借助体育课的内容与同伴(包括教师与学生)互助进行的。这里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有两点:一是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二是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批判反思,开拓创新。体育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我们主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于学生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体育教学内容,赋教材以“生命”的意义。其一是内容结构化,建立要素明确、联结稳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并形成概念;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来构建问题序列,采用“问题情境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内容经验化,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教材回归生活,注重体验学习。要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研究怎样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内化,怎样生成问题解决模式或思维模式,怎样有利于学生轻轻松松达标,生动活泼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