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内容质量”主要指新闻信息内容的品质。在新闻内容质量方面,真实性、丰富性、时新性、权威性、趣味性被普遍认为是衡量新闻内容价值的重要因素。(李荣良,2004;沈南,2004;张明宇,2007)在为什么使用/不使用某种新闻媒介的访谈问题中,真实、丰富、更新速度、权威性是被受众普遍提及的影响因素,趣味性则很少被提到,而普遍提到的是兴趣相关性,因此本书的新闻内容质量指的是:真实性、丰富性、时新性、权威性、兴趣性。
1.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对受众新闻信息服务选择有影响力,但不是绝对的。对一些受众而言,“真实性”并不是影响其进行新闻信息服务选择的关键因素,但总体的趋势是: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信息,受众更愿意综合使用不同的新闻信息平台。
以下通过受众的真实回答来呈现不同受众所持有不同态度,主要是四个代表性观点:
“我觉得报纸的信息非常真实,因为是专业机构印刷的。微博上的信息随便什么人都能发,很杂。”(L女,32岁)
“电视上的新闻肯定是最真实的,毕竟是公办的,网上的新闻很多是谣言,说来说去,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相对还是相信电视、报纸上最终报出来的信息。”(C女,55岁)
“报纸的‘可信度’会比较高。微博能感受到信息的‘关注度’,知道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什么事情比较受关注,但是可信度要去再考证一下。”(R男,19岁)
观点二认为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要高于传统媒体。
“微博新闻有一些是主流媒体、官方媒体上没有的,有评论,更接近事实真相,比如一些群体性事件……微博上,有一些传统媒体不发的信息相对而言,微博披露现象的新闻更多。”(C男,27岁)
“我觉得微博更可信,电视新闻不真实。由专业媒体机构做出的新闻都不能全信,很多都是经过加工的,相对而言微博这种草根新闻真实一些。”(M女,32岁)
“网上的新闻更加客观吧,因为有群众的评论,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电视新闻不能看评论。”(H女,29岁)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看一天微博的创伤,要用七天看《新闻联播》补回去’。”(C女,29岁)
观点三认为新媒体细分中,门户网站比微博新闻相对真实规范。
“微博虽然信息多,但是参差不齐,夹杂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优点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言论相对自由,缺点是不如门户网站等专业媒体做得规范。看微博里的新闻评论,什么意见都有,就是为了娱乐。”(C女,29岁)
观点四认为所有信息源的真实性都差不多。
“我认为可信度和媒介形式没关系。新闻都是经过媒体机构筛选的,所以什么媒介渠道并不重要,都不是完全可信。尤其现在虽然有很多的媒介终端,但是都是相同的新闻信息源,内容都一样,甚至很多都重复。”(Z女,31岁)
“新闻源一样,可信度也差不多。对于可信度我并不是特别在意,因为现在的新闻内容都比较同质,只是报道尺度的问题,跟媒介的形式没关系。”(G男,29岁)
观点五认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受众可以接触更真实的新闻。
有一些政治新闻,很多国内政治性新闻有一定的滞后性要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或者被证实,因为好奇心驱使,我就会去一些国外新闻网站去搜索相关信息。”(J女,20岁)
“贴吧、天涯、微博都会用。贴吧有时会有正常渠道获得不了的,比如要翻墙得到的信息之类。”(J男,20岁)
“我认为很多微博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不能称之为新闻,因为对于事实真相而言,它会缺失大量信息,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有了微博评论以后,这些缺失的信息会逐步完整,最后这则新闻在大家的评论、质疑、完善下,减少了不确定性,还原事实,接近真相。很多记者会通过整理、理顺这些信息,写出一个好新闻。”(C男,25岁)
2.丰富性
丰富性是影响受众新闻信息服务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新媒体新闻的丰富性优于传统媒体,而在新媒体的进一步细分中,电脑网页相比于移动端新闻APP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链接和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内容,微博等社交化媒体的新闻信息提供则体现出短、快、杂、多的特点。
(1)网络新闻的丰富性优于传统媒体新闻。
“因为报纸的形式决定了它的内容是静止的,你想要获得更多信息很困难。但是电脑提供了搜索功能,信息在服务器上,对于你想了解的内容,一般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里涉及的内容,在网上都能找到,而且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更深入也更丰富。”(L女,32岁)
“一般不看电视新闻,只有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才会打开电视看,因为电脑里信息资源太丰富了,电视不能随时看想看的内容,太被动,获取效率低。”(C男,27岁)(www.xing528.com)
(2)24小时候滚动播放的专业新闻电视频道内容丰富全面。
“我双休日一定会看电视新闻,主要看CCTV 13,有整点新闻,而且会重复播放,内容很综合,你会觉得获得资讯丰富,而且不累。”(Z女,30岁)
“在家会把新闻频道打开,一边做事一边可以看新闻,24小时滚动播的新闻,也不会在意错过什么,信息量也挺大的。”(P女,30岁)
(3)电脑端可以提供比手机端更加有深度的新闻信息。
“我觉得只要知道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深入的话,电脑上会看,手机上就知道有这些信息就好。”(F女,21岁)
“如果要用电脑,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想探究一个新闻更深入更多的信息时,会用电脑搜索。因为电脑提供的信息很全,而且点开链接非常方便。”(Z女,21岁)
“手机上的新闻,文字量都比较少,平时只是浏览新闻大概的话,标题也够了,如果需要看更深度的,会转向互联网。”(C男,27岁)
(4)社交化媒体新闻提供滚动快、文字少、信息杂,内容不深入。
“我觉得虽然微博看新闻可能有短、杂、覆盖快的缺点,字数限制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它既然是要追求这种即时、快捷的特色,那肯定要在其他方面有所牺牲的。如果又要保持内容的详细,又要保持随时上传,还是比较难以做到。”(J男,20岁)
“微博是最常用的,每天都会看多次……缺点就是内容不够深入。”(R男,19岁)
3.时新性
时新性是由新旧媒体的不同技术特征决定的,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于纸质印刷媒体,由此,时新性成为受众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浏览新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新媒体新闻信息服务细分中,手机微博等移动社交新闻APP的时新性最强,它们既利用了手机新闻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的特性,又利用人际传播进行快速扩散。
“手机上获取新闻随时随地很方便、很快、很及时,有主动选择性。”(R男,19岁)
“我知道微博的新闻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快,有很多新闻信息在专业新闻机构还来不及报道的时候,微博上会有。比如某些重大事件,有时会先在微博里转起来,我的朋友通过QQ把微博里的信息发给我,第一时间就了解了这个信息,但通常只有一两句话。报纸、电视还有网上的专业新闻就要等到第二天,但也会更详细些。以后的几天,我就会用电脑搜索,看看有没有新进展。”(C女,29岁)
4.权威性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虽然在下降,但仍受大部分受众的肯定,在重大新闻上,传统媒体的信息依然最受关注。其原因一是由于其官方的权威性;二是由于在重大新闻播报方面,充分掌握信息资源;三是由于电视直播技术的先进性,比如卫星直播等技术等运用,信息展现更加真实全面。自媒体的舆论热度对官方媒体发布更可靠的新闻起助推作用。
“一般不看,只有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才会打开电视看。”(C男,27岁)
“一般有大事件发生还是会选择第一时间看一下电视。比如地震、马航客机失事事件的新闻,电视新闻还是有权威性。”(T女,36岁)
“朝闻天下、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每天看。因为我是建筑行业,这个行业受政策的影响很大,所以我关注官方媒体的新闻,而且觉得很权威。微博上都是小市民的观点,很杂乱。”(Z男,23岁)
“官方媒体相对而言是权威可靠的,门户网站主要看一下新华网……关注新华社一类的权威信息。微博虽然有点良莠并存,但随着辟谣制度的产生和完善,人们获得真实新闻的可能性在增加,尤其是一些热点事件,人们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增加,会引起主流媒体的注意,重要性程度升级后,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S女,27岁)
5.趣味性
是否能够提供高兴趣相关度的新闻是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质量方面最为关注的层面之一。“兴趣”是受众新闻需求的起点,新媒体新闻信息服务可以实现新闻的个人化定制,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这使得新媒体新闻比传统媒体新闻更有吸引力。
“在微博上我有专门关注新闻相关的内容,比如新浪头条、新浪体育等,还有我所在的新闻业、中国认证协会微博,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固定,这段时间我关注这一批,看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没意思的会删掉,重新换一批。微博信息量很大,也很随机。”(G男,29岁)
“手机新闻推送我有时觉得烦,但是如果内容是我感兴趣的,就不会。因为喜欢科技类新闻,我手机装了一个果壳科技的客户端,我觉得很好,经常会看一些专题……我还有一个微信的插件,它会不定时地推送新闻,我觉得这份新闻内容比较宽泛,更新快,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有,但就是没有个人特别感兴趣的内容。”(R男,20岁)
“内容有时候和技术一样重要,我退订了搜狐的手机报,原因就是内容太烂了,发的信息质量不高,和自己又不相关。我希望用自主选择订阅的那种形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新媒体我觉得很好,给我们很多选择的空间。如果能把内容分级做得很细,自主选择性更高、质量更好,我会多用新技术阅读新闻。”(T女,3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