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成果

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在传播学领域,很少使用“信息行为”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领域没有信息行为研究的内容。下文对传播学中已有的信息行为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媒介评价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少于传播学受众信息行为的其他环节。

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闻信息行为研究成果

虽然在传播学领域,很少使用“信息行为”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传播学领域没有信息行为研究的内容。基于本书定义,目前传播学领域存在大量基于媒介选择和使用的受众行为研究,它们都属于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的范畴。下文对传播学中已有的信息行为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1.检索策略

(1)数据库及检索时间范围。

本书作者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截至2015年1月的CNKI中文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展开文献检索,检索方法为主题词检索。

(2)确定检索主题词。

一是以“受众行为”和“信息传播行为”这样概括性的描述词进行检索。

二是从信息行为的各个行为环节入手,对信息行为进行分解,借鉴传播学研究中惯用词汇,拟定对应的检索词为“媒介接触”“媒介选择”“媒介使用”或“媒介利用”与“媒介评价”。其中,“媒介使用”和“媒介利用”都属于媒介使用行为研究的关键词,两者内涵相同。

三是“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大量应用在传播学媒介使用与满意度评价领域,与本研究密切相关。

2.主题检索结果

表2-1、图2-2初步以“主题词检索方式”呈现了传播学领域与信息行为相关联的研究文献数量分布。下文对八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进一步筛选,通过更精确的“题名检索”来缩小文献范围并对每一主题的高相关度核心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表2-1 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文献分布 (单位:篇)

图2-2 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主题词检索分布图

(1)媒介接触研究。

截至2015年1月,以“媒介接触”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获得核心文献1024篇。其中,媒介接触与态度行为相关的研究512篇,占比50%;媒介素养相关研究420篇,占比41%;媒介使用行为研究92篇,占比9%(见图2-3)。

图2-3 “媒介接触”检索词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媒介接触”相关研究排名第一,远超其他检索词,可见“媒介接触” 一词是传播学受众行为研究的热点词汇。

总结“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特点:

1)“媒介接触行为”研究的关注点是放在某些特定类型受众的素养、行为、态度、观念上,人群相对集中在大学生、儿童、青少年农民、各地居民等群体。

2)超过90%的媒介接触的研究并不研究行为本身,而是透过媒介接触数据去研究媒介接触行为对态度、观念的影响。

3)仅有的9%的行为类研究文献,只是描述行为的特点,主要涉及使用媒介的时间、数量、种类、频率和地点的统计分析。很少有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的行为异同,也没有研究致力于解释行为机制。

(2)媒介选择研究。

截至2015年1月,以“媒介选择”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后获得46篇核心文献,研究视角分为两类,传者媒介选择类有34篇,占比74%,受众媒介选择类有12篇,占比26%(见图2-4)。

图2-4 “媒介选择”检索词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总结“媒介选择行为”研究特点:

1)传者视角的媒介选择研究是受众视角的近3倍。受众媒介选择文献研究主要来自管理学研究,研究的主题均为企业内部员工的媒介选择,这些研究全部采用实证、量化、建模的方式,目的是为实现在组织内部的最优化媒介使用策略。

2)从研究方法上看,其他学科的研究偏向使用实证、量化研究的方式研究媒介选择行为,大部分涉及建立媒介选择的数学模型,以探讨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而国内传播学相关研究还停留在观念探讨和描述性分析的层面。

(3)媒介使用/利用研究。

截至2015年1月,以“媒介使用”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后获得核心文献90篇,其中媒介素养研究54篇,占比60%;与态度行为相关性研究18篇,占比20%;媒介使用行为研究12篇,占比13%;与其他因素相关性研究6篇,占比7%。

图2-5 “媒介使用”检索词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媒介使用行为”与“媒介接触”研究的内容非常相似,主要分类四类:媒介素养研究,媒介使用行为研究,受众媒介使用与观念、态度及其他相关因素研究。其中媒介素养的主题研究在“媒介使用”题名检索中数量最多。从用户类型上对农民、学生、新闻工作者,这三类人群的媒介使用行为的研究占了总体研究的近一半。不同人群媒介使用差异研究共7篇。这些差异要素包括:年龄、阶层、性别和地区。(www.xing528.com)

(4)媒介评价研究。

图2-6 “媒介评价”检索词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以“媒介评价”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获得核心文献23篇。其中媒介使用满意度研究有16篇,占比70%;媒介批评研究4篇,占比17%;媒介评价指标研究3篇;占比13%。

总结“媒介评价”研究特点:媒介评价研究在整体传播学信息行为研究中数量是最少的,媒介评价研究的理论模型主要集中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评价研究在数量上明显少于传播学受众信息行为的其他环节。定性研究多,缺乏定量研究。

(5)使用与满足研究。

图2-7 “使用与满足”检索词的研究主题分布图

截至2015年1月,以“使用与满足”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后获得核心文献135篇。其中,该理论应用在热播节目或现象上的研究有67篇,占比50%;该理论应用于媒介使用方面的研究有60篇,占比44%;而关于该理论本身的研究有8篇,占比6%。

总结“使用与满足”研究特点:

①在媒介使用相关的研究中,90%以上的文献涉及新媒体研究,热点集中在微博使用、微信使用、网络使用、新媒体使用、手机使用。

②目前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个新媒体或节目的使用与满足上,对于多媒体组合使用的研究几乎没有。

③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在趋于量化实证的方向。1999~2007年,没有量化实证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和理论探讨,2008年至2015年1月,实证定量研究数量增多,同时不仅仅是基于简单用数据描述满意度,一些研究开始对满意度与人口特征、使用偏好等因素之间展开数据关联性分析。(李武,2011;李浩,2014)

(6)受众行为。

截至2015年1月,以“受众行为”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后获得核心文献126篇。其中,受众特征与行为特点相关研究86篇,占比68%;受众行为与大众传播相互影响的研究24篇,占比19%;受众行为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13篇,占比13%(见图2-8)。

图2-8 “受众行为”研究的主题分布图

总结受众行为研究相关特点:“受众行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文献,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

第一类:受众特征与行为特点研究。这类研究从受众行为类别上看,主要涉及:媒介接触行为、媒介接受行为、收视/收听行为、媒介选择行为和媒介消费行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受众的信息需求心理机制,研究受众行为。对于受众行为特点主要通过媒介使用的渠道、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描述。近年来受众行为研究与新媒体媒介使用研究密切相关。它们从数字广播(侯迎忠,2008;赛利信媒介研究,2013)、网络电视(刘强,2011)、移动公交电视(王月,2010)、社交网站(杨玉琼,2011)等多种新媒介受众使用行为切入,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在心理需求、个人特征、行为偏好等各方面的特点。

第二类:受众行为与大众传播相互影响研究。这类研究的重点不是受众行为特质或规律本身,而是研究受众信息行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影响与塑造作用。徐超(2014)指出,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受众行为即是大众传播信息环境的外化显现。一些研究从大众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塑造展开研究 (李东明,2006;陆奇,2011;刘猛,2011;刘思慧,2012);另一些则从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反向影响展开探索(林燕德,2010;董丹萍,2013)。前者的研究数量要明显多于后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传播学界对于受众行为视角研究的力度相对于传者视角还是偏弱。

第三类:受众行为的模式或影响因素研究。一是受众舆论模式。大部分研究基于传播学“沉默螺旋”理论模式展开讨论。(刘建明,2002;李扬,2012;李函擎,2014)

二是受众信息传播模式。赖胜强(2014)针对“谣言”这一类特殊的信息进行传播模式的研究,借鉴人类行为理论中的“刺激(S)-有机体(O)-反应(R)”模式,从“信息内容特性”“传播者特性”和“信息受众个体特性”三个方面构建了网络谣言对受众再传播行为影响的机理模型。纪诗奇(2013)针对“信息传播决策机制”进行研究,对消费者决策模型进行改进,在大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传播决策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传播决策结构方程模型”。

三是媒介使用行为模式。叶凤云(2012)以罗杰斯创新扩散模式(IDT)为基础,结合数字阅读的影响因素,创建数字媒体阅读受众行为模式。王朋等(2013)对《中国好声音》节目受众观看行为进行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该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扩展模型(TRA)作为理论基础,建立了电视选秀节目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李鑫(2014)利用科技接受理论(TAM)对IPTV的受众使用行为的行为机制进行了研究。

(7)信息传播行为。

截至2015年1月,以“信息传播行为”为关键词作题名检索,经筛选后获得核心文献98篇。其中,信息传播行为及其策略研究52篇,占比53%;信息传播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25篇,占比26%,信息传播行为相关法律研究21篇,占比21%。

总结信息传播行为研究特点:

第一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策略研究。在42篇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中,有几类研究比较突出:一是涉及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研究,11篇研究文献都来自硕博士论文库,而其中8篇与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行为相关,其余则涉及信息传播行为特点与规律探索;二是与微博等自媒体相关的信息传播行为研究;三是与社会化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相关研究。

第二类:信息传播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信息传播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相关文献有23篇,占该检索词总体文献的近四分之一(见图2-9)。

计算机学科研究有4篇,这些研究利用计算机建模理论、算法,研究探索虚拟网络聚集影响因素(张丹丹,郑明春,2010),建立面向社会网络的多信息并行竞争传播模型(郑蕾,2011),建立预测性的用户网络传播行为模型。(吴凯,2013;吕绍晨,2013)信息管理科学研究有19篇,以下以最新的几个研究举例:姬浩等(2014)对网络谣言的情绪化传播行为进行研究,运用犯罪学领域中和技术和威慑理论,实证分析人们信息网络情绪化传播行为的动机。史波,吉晓军(2014)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网民再传播行为。刘行军,王伟军(2014)研究了微博用户的特征及行为规律,并对名人用户和普通用户关注数、粉丝数和博文数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庄亚明,余海林(2013)以“抢蜡烛事件”为例,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网络特性。

图2-9 “信息传播行为”研究主题分布图

第三类:信息传播行为相关法律研究。检索结果中共有18篇与法律相关文献,占到总体研究的近五分之一。

总体而言,以信息传播行为为检索词的研究中,跨学科研究非常频繁,法学、计算机科学、情报学、管理学这四大学科分别从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信息传播行为研究,尤其是信息传播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学科与信息管理学科,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量化的方式进行,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