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受众行为研究与信息行为理论渊源密切相连
从理论渊源上而言,信息科学本身就是传播学的理论渊源之一。20世纪40年代,香农的信息论就为传播理论提供了基本的范式,也成为许多新的传播技术的设计基础。(罗杰斯,1997)从广义而言,信息行为既可以包含传播者的信息行为,也可以包含受众的信息行为。但信息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指受众,因此对应传播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传播学受众行为研究都属于信息行为研究的范畴。
2.日本传播学界为信息行为理论进入传播学做出努力
传播学信息行为的研究,最早发生在日本的信息社会学领域。日本的传播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意识到了信息时代来临对传播实践,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社会信息学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此时信息行为的研究正步入威尔逊所总结的第二个转折阶段,即从科学技术领域转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这样的趋势下,当时的日本学者以敏锐的“信息时代”意识,开始涉及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早期的信息行为研究归属于日本社会信息学领域,信息行为主要指“信息处理行为”,即信息的传输、储藏和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日本学者意识到建立信息行为理论的必要,信息行为研究与传播学研究关系日益密切,并在传播学与社会信息学的交叉结合中,开创了日本独特的“信息行为论”。1992年,东京大学新闻学院甚至更名为社会信息与传播学院,将信息与行为的研究列为学院研究的三大核心版块之一,主要研究议题为信息行为、信息处理过程及信息功能。(闫学杉,1997)
3.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欠缺与信息科学的跨学科链接
中国的信息行为相关研究包含在“受众研究”之中,很少有学者专门使用“信息行为”的概念,受众行为研究相对应的理论主要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信息行为”作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发现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学科群内,传播学期刊上以“信息行为”为主题的研究仅有三篇,除了一篇介绍日本信息行为论,其余两篇仅仅是使用了这个词汇,与信息学科信息行为研究理论并无直接关联。可见,中国传播学受众行为研究缺乏与信息科学信息行为研究的主动链接。
4.信息行为理论在当下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研究中走向汇流(www.xing528.com)
(1)跨学科研究是必然趋势,信息科学研究者已经率先渗透入传播学研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理论之间的交叉也更加频繁,传播学界与信息科学研究的联系重新被强调。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一些信息科学研究者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对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介平台的信息传播规律的探索,这和过去笼统地将媒介环节看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方式不同。
(2)中国传播学受众行为研究理论匮乏,对信息行为理论的借鉴非常必要。
在大数据时代,传播学者可以获取大量受众信息行为的数据,却很难找到相关理论去解释这些数据背后的规律。综观传播学在受众行为研究领域的理论,除了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外,实在乏善可陈。而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偏向需求动机与需求满足之间的关联探索,对全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机制缺乏系统解释力。跨学科的理论链接将是未来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3)“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两个学科信息行为研究的共同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进程已经从技术融合进入市场融合的阶段,创新性的媒介消费行为研究势必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而信息科学中的信息行为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创立至今,“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指导思想。对受众行为规律的探索成为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共同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信息科学与传播学在新的时代走向新的汇流,而受众信息行为研究正是两个学科的重要链接点。中国传播学界当与时俱进,大胆跨界融合,为积极创建新的受众行为理论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