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的历程
对信息行为的研究始于美国的信息情报学,最早起源于“二战”后科技文献的管理,与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有密切关联。随着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与深入,信息行为的研究逐渐跨越学科界限。威尔逊在2009年发表的《五十年的信息行为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国外信息行为研究在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经历的三大阶段。
(1)信息行为研究的起源。
1959年以前,信息行为研究有两大背景:一为社会团体对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扶持与日俱增。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与服务,甚至包括对这些团体本身的研究;二为由“二战”所引发的信息大爆炸。为助力战争需要,产生了大量涉及武器研发的科技研究报告,许多科研项目在“二战”后又转向和平应用,从而诞生了更多的科研信息。这些庞杂的信息资源本身需要加以管理,因此,这个阶段的信息研究主要关注管理科技文献的方法与服务。
(2)信息行为研究的转向。
1959年到1979年,信息行为研究的主题逐渐由信息管理转向信息使用。随着知识与信息资源的累积,科学家对于参考文献有了更多需求。如何搜索和使用信息成为科学家的主要信息行为。
在1959年的科技信息国际会议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nformation)中,有13篇文献专门讨论了科学家如何利用参考文献展开研究,这批文献构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用户研究”的第一批研究成果。这个阶段的信息行为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研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英美等国。研究方法几乎都是定量的——通过问卷、访谈、日志、卡片等途径获得数据。信息行为的研究从科学技术领域转向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上从单一的定量研究拓展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有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社会科学领域的信息需求》和《社会服务部门的信息需求与使用》。
(3)信息行为理论的创立。(www.xing528.com)
1980年到现在,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理论及概念框架的建立。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理论越来越多样化,包括认知论的方法、现象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行为理论,但理论的转化还没有成型,缺乏一致性;二是调查样本多为小众人群,大多是学生,缺少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三是新技术发展迅猛,网络研究倍增。
2.国内信息行为研究发展进程
信息行为研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最早与图书馆科技文献查找、使用与管理有密切关联。而中国的信息行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起步比国外落后了将近50年。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来看一下信息行为研究在中国走过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信息行为研究在2001年之前处于接触探索期,只有极少数学者涉及此项研究。2002年后,研究人员逐年增多,一些核心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步入研究行列,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推进了此项研究的迅速发展。 (张照云,2009)2000~2005年处于研究徘徊期,从数字上看有升有降,且在整体上没有一年的论文数超过10篇。2006~2010年处于研究上升期,论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邵云华,2010)2011~2014年,信息行为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关注热点。笔者对1996年至2014年以“信息行为”为题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高相关度研究中,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近十年的文献总量仅为149篇,而从2011年1月开始到2014年12月为止,这三年的文献数量为263篇,是前十年的1.8倍。信息行为研究进入高速增长期。
图2-1 1996~2014年CNKI信息行为题名检索文献统计图
邵云华(2010)统计了2000~2010年11年间,核心期刊上45篇与信息行为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分析显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概念、特征、主体、类型等)仍然是信息行为研究重点,有18篇论文,在研究内容之中占有高达40%的比例;其次是方法论的研究,共有7篇,占15.6%;接着是影响因素、行为规律、综述和其他,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3.3%、13.3%、11.1%、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