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变化与表达方式调整

中国广播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变化与表达方式调整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众化时代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是由传播语境和传播对象构成的变化引起的,换句话说,分众化了的受众对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传统的传播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春运期间《焦点时刻》推出的《与打工者同行》系列报道就是广播使用民生语态表达的例子。

中国广播在社会转型期的需求变化与表达方式调整

语态,在语言范畴里的解释是:动词特定的形式或特殊的转意方法,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传播学的理解中,语态是指传播与交流活动的实施者用以进行内容表达的状态、方式和态度。从媒介文化生态语境角度来说,语态的变化源于语境的变化,语境是起点,语态是落点。

分众化时代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是由传播语境和传播对象构成的变化引起的,换句话说,分众化了的受众对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当代受众是一个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细分的群体。借助科技手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大大提升,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他们主动使用媒介获得信息内容,并且通过新的传播技术,将新旧媒体有机融合,“为我所用”。受众的角色从“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目标对象”向“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转变。[21]听众可以收听广播的方式多样化,收音机不再是主流收听设备,手机、网络、车载广播等诸多设备都可以成为广播接收的终端,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和选择。当受众使用手机、网络或者车载广播来收听广播节目时,其身份不仅仅是受众,也很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自主地选择媒介、传递信息,并做出反馈,并具有了多重身份。传统的传播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语境决定了媒体的表达语态,表达语态为不同的语境服务,变化了的收听语境催生了广播新的表达语态。

改革开放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播是作为政治宣传工具使用的,广播的内容大多直接来源于报纸,表达方式照本宣科,居高临下,语言生硬僵化,语态高亢、同质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种表达语态逐渐被平和、丰富、个性、生动、多元、异质性的语态所取代。这种变化,只有在开放、宽松的时代大背景下才可能出现,用直接、平等、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呈现的主持人节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成为新闻宣传的指导方针。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是掀起了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热潮。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核心是传播的对象,媒介语境中的接收对象是语境中最活跃的对象,收听人群从性别、年龄到职业、收入等存在不小差异,收听目的也存在多种可能,比如获取信息、服务、娱乐等。谁在听、怎么听、听些什么,最终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www.xing528.com)

在电台新闻节目中,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播”新闻变成“说”新闻,一播一说的变化反映了媒体对身段的放下;二是深度解读取代一般性的新闻播讲,深度解读来自广播听众不仅对信息,更对信息背后的信息的需求;三是听众互动参与成为常态,以往的新闻节目中听众可参与度极低,现在通过短信、网络微博互动等方式,听众对新闻事件的点评和看法可以通过主持人的转述直接加入到新闻节目当中,听众参与、听众意见成为媒体对事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湖北电台《焦点时刻》栏目是全国开办最早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这类栏目也成为湖北台收听率较高的栏目之一。《焦点时刻》能在受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在于其平民化的采制视角和表达方式:第一,平实,记者提问具体化,采写内容不空洞、不笼统;第二,表达语态平和,冷静、不冲动;第三,客观,尽量不将自身立场和态度放进报道中;第四,平等,不居高临下,不卑躬屈膝。其选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基本的特点是贴近民生,反映民意,传达民声。比如,春运期间《焦点时刻》推出的《与打工者同行》系列报道(文稿见附录B)就是广播使用民生语态表达的例子。春运期间,三名记者兵分三路,奔赴湖北三个外出务工大县,从打工者的家乡开始,与他们一同乘坐火车分赴温州天津东莞三大打工目的地,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心声,采制的系列报道生动鲜活,也就深深抓住了听众的心。

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来自传播语境的变化,特别是传播语境中最重要的传播对象即受众的变化。广播表达语态的变化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广播节目形态的改变,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的变化最终反映了媒介所处时代和传播对象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