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期社会中,受众需求呈现出从同一向多元和个性的转化。从节目大类来说,虽然新闻和音乐一直占据听众最喜爱的两大节目类别,但是从具体的需求来看,仍然随着时代变化发生着变化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之风盛行,经济信息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关注的信息,于是从珠江经济台开始全国掀起了一股开办经济电台的热潮。那时候的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前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广播传递的信息能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和不安,大众媒介用它的“信息传递”功能成为在市场经济中摸索前行的人们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渴望也直接刺激了广播的改革。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首次实现广播24小时直播和主持人中心制,此后,全天新闻滚动播出,24小时不间断直播成为各家省级电台和中央台争相效仿的模式。在直播节目中,广播“快”的优势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比如中国之声改版之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追热点”等栏目和板块都是广播抢占第一落点,“快”字当头的直接体现。中国之声大多采取直播中新闻现场连线的节目形式,记者用在新闻现场播报的方式,让听众能在最短时间内,甚至是同步收听事件进展,新闻中播出的内容很快就会由中国广播网转载,形成网台同步互动的格局。比如中国之声关于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的报道就是在记者17点接到有关部门政策可能出台的短信通知后,由值班领导核实,并与有关部门及时沟通,最快速度拿到了消息稿。同时,迅速部署跟进报道,联系当晚进行政策解读的专家。晚上6点半新闻稿传来,第一时间在《全国新闻联播》播出,随后连线专家解读,并且分条提供给中广网转载。[19]受众对新闻信息及时性的需求与直播线性流动的节目结构形成了完美的互动。
尼克·史蒂文森说:“现代同一性的离散,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得到解释。比如说,在文化研究中,表明广告商、音乐业、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节目怎样以清楚明了的方式将目标指向受众的各个不同群体,这已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20]受众需求的多元化使得广播节目构成日益多元,但是从内容来看,虽然平民视角仍是一些广播媒体的选择,广播频率视线的上移也日益明显。受众定位为中间阶层、强势群体的节目和频率比例在加大,以商界名家、文艺名人、各界成功人士为主体的报道、访谈比比皆是,定位高收入、高教育程度听众的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许多新闻频率的主打。相对来说,对弱势群体、三农问题等对象和内容的关注则较少。这种现象当然与社会阶层中强势群体定型化、社会中间阶层崛起的社会阶层分化有关,大众媒体成为折射改革开放后中国转型期社会图景的载体,是作为传播者的广播与作为接收者的听众双向互动的体现。这种互动包括,广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地反映出变化中的社会现实,同时,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迫使广播不断地去满足和适应听众。(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