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改革:中央台面貌模糊,综合台模式浮现

中国广播改革:中央台面貌模糊,综合台模式浮现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次改革是在“四级办广播”政策发挥巨大效应和全国广播电台数量猛增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时期,中央台节目内容组合体系架构以“综合台”为模式,频率之间出现大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兼顾的格局。但也存在着节目内容缺乏针对性,定位不明,面目模糊。

中国广播改革:中央台面貌模糊,综合台模式浮现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极大地激发了中央和地方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在较短时间内广播电视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一时期,“四级办广播”的政策效应充分显现,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电台数量以每年100家的速度增长,到1988年,全国广播电台的数量已由1982年的118座增加到了461座,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从1982年的64.1%提高到了70.6%。[8]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对我国曾经停滞的广播电视事业重新起步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它动员了各级政府的力量,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促进了广电事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播受到来自电视的巨大冲击,听众市场萎缩,专业人员流失,各级广播电台数量的增加客观上使电台之间的竞争加剧,我国广播电台出现了第一次分化。

1986年是对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和中央1983年第37号文件中广播“自己走路”政策的实践之年。这一年的12月15日,中国广播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了,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其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直播、主持人节目板块和听众热线参与为主要特征的节目结构模式,对受众主体地位的确认,是对传统的广播模式和落后的办台理念的重大改革,被中国广播界称为“珠江模式”。珠江经济广播的横空出世的政策背景来自于1983年出台的37号文件,该文件给广播行业的改革引入了商业经营元素,珠江台同时对文件针对的各级广播电视机构下属公司和经营性主体的设定进行了突破,恰好解决了广播电台主体业务经营的模式创新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珠江台的开播无疑是个划时代的信号,宣告了广播角色的分化。

同样在这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面启动了新闻、专题、文艺节目的整体改革,改革以加强新闻节目、精办专题节目、搞活文艺节目、扩大服务节目为主要目标。1987年元旦,中央台经过全新改版的节目正式向全国播出。改革后的节目在节目编排上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改以往新闻和文学曲艺节目平均用力的情况,早晨主打新闻,中午主打综合,晚上主打文艺,同时改变播音风格,播音风格朝着亲切自然、朴实大方、多种多样的方向发展,使之更贴近听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次改革是在“四级办广播”政策发挥巨大效应和全国广播电台数量猛增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一次突出了频率整体的品牌意识,在各个频率间形成相互兼顾、互相补充的节目格局,满足听众多种审美需求,打造了精品名牌栏目和主持人。(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中央台节目内容组合体系架构以“综合台”为模式,频率之间出现大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兼顾的格局。但也存在着节目内容缺乏针对性,定位不明,面目模糊。开始拥有一批频道精品名牌栏目,如《午间半小时》每天中午12点播出,不做新闻消息的发布,而采取主持人述评的形式,对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展开讨论,既有事实又有评论。评论在节目中的出现在当时绝无仅有,从此广播角色开始向公共舆论空间构建者分化。推出一批主持人节目和名牌主持人,这些主持人节目和名牌主持人的大量出现,让中央台不再是严肃、呆板的代名词,在宣传政策、传递信息的同时,有了更多人性的关怀,缓解了电视和地方广播对中央台的冲击。经过这次改革,中央台节目收听率和广告创收额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挽回了因为地方媒体发展而被削弱的全国影响力。

节目时间表参见附录A,表A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