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状况及应用:DMD技术在编码孔径成像的进展

发展状况及应用:DMD技术在编码孔径成像的进展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美国Sandia 国家实验室首次采用DMD 作为编码孔径器件,对“先分光后编码”和“先编码后分光”两种系统方案进行了详尽评估。同年,文献[258]研制了第一台天基可见光哈达玛变换成像光谱仪的地面原理样机,进行了实验室光谱和辐射定标。2013年,Patrick Llull 等设计了一台基于压缩时间成像的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259],它与CASSI 采用相同的数学模型。

发展状况及应用:DMD技术在编码孔径成像的进展

1979年,Harwit[253]进行了以哈达矩阵作为编码,以移动机械式模板作为编码孔径器件的光谱仪的设计,拉开了编码孔径型成像光谱仪研究的序幕。而后Tiloitta 使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设计了编码模板固定的哈达玛变换光谱仪[254]。2002年,美国Sandia 国家实验室首次采用DMD 作为编码孔径器件,对“先分光后编码”和“先编码后分光”两种系统方案进行了详尽评估。杜克大学于2007年研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编码孔径快照光谱成像仪(Coded Aperture Snapshot Spectral Imagers,CASSI)[255,256]。CASSI 利用了压缩感知理论减小数据采集的方法,利用一个编码孔径和一个或几个色散元件调制场景的光场,编码孔径位于色散后各色光成像面上,探测器能够捕捉到一个场景数据立方体的多通道投影(多通道的实现主要依靠于编码孔径的空间结构和色散元件)。

2010年,Sankar 等人[257]构建了一种基于片上荧光编码器的新型无镜头彩色成像平台,在8 cm 视场范围内其分辨率达到了10μm。同年,文献[258]研制了第一台天基可见光哈达玛变换成像光谱仪的地面原理样机,进行了实验室光谱和辐射定标。2013年,Patrick Llull 等设计了一台基于压缩时间成像的编码孔径成像光谱仪(Coded Aperture Compressive Temporal Imaging,CACTI)259],它与CASSI 采用相同的数学模型。CACTI 的编码孔径在曝光期间的变化意味着,在视频流中的每个时间平面都是被一个移位编码板所调制的,因此不需要附加的传感器带宽就能实现对每个像素进行调制。同年,文献[260]研究了一种三维压缩采样方法,通过两次强度调制后完成了空间维和光谱维的同时编码,并借助压缩感知算法得到了目标物体的光谱图像,但是该系统实现的空间分辨率仅128×128。2015年,文献[261]研究了基于DMD 的编码孔径光谱成像仪、双矩阵编码设计和基于硬件加速技术的光谱复原数据处理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电子学设计的方法优化了系统实时数据传输的能力。国内外对于压缩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系统结构和实现方式上也是百花齐放;然而编码孔径光谱成像技术仍多停留在理论和实验样机阶段,距实际应用和市场化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