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固液界面存在显著的分子引力差异,就会导致液体对固体的“湿润现象”和“不湿润现象”。其实,除了湿润现象和不湿润现象,固液界面的分子引力差异还可能在特殊的细管环境下,引发有趣的“毛细现象”。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根玻璃细管,将其插入一个盛有普通红墨水的容器中(请参考本书配套慕课视频)。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外的液面高度,就会发现:玻璃细管内的凹形水面要明显高于管外的水平面,从而形成细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这就是水的“毛细现象”。
在传统的物理教材中,常常把毛细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附加压强”,而对本书的读者而言,从附加压强的角度去理解可能较为困难。从本质上看,毛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与“分子引力”有关。由于玻璃是水的湿润固体,水分子会在湿润(引力)作用下尽量展布于玻璃管壁,所以靠近管壁的水面看起来好像是“爬上”管壁一般,会高出水平面。而靠管中间的水面由于远离管壁,这种湿润作用向着中间逐渐减弱,所以水面也会向着中间逐渐降低,并最终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形”水面。如图4.3 所示,这种展布与管壁上的水分子又会利用水分子间的引力(表面张力),努力地把下面的其他水分子兄弟“向上拉”。正是这种“向上拉(液液引力)”的作用结果,使得管内水平面整体上升(即毛细现象)。不过,这种作用是同时存在于管内和管外的,但是为什么只有管内的水平面上升而体现出“毛细现象”,管外却不行呢?原来,管内径很小,所以绕管内壁一圈的表面张力(分子引力)就可以较为轻松地“拉起”管内的细水柱。而且管内水柱越细,表面张力所能拉起的水柱高度越大;相反,如果管外的水平面也要上升相同高度,就需要“提起”截面积大得多的粗水柱,这对于仅仅绕管壁一圈的水的表面张力而言太重了,所以在管外除了有管壁吸附的湿润现象,一般不可能观察到水平面整体上升或下降的“毛细现象”。
图4.3 毛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分子引力
在了解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后,读者们一定很关心影响毛细现象中液柱高度的因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毛细现象”的实质来一起做一个思维推导。由于毛细现象的本质还是分子引力的作用结果,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减小这种分子引力。首先,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系数来削弱水分子间的引力,并减小水的表面张力,所以理论上表面张力系数σ 应该与水柱高度h 有关;其次,分子引力与分子间距有关。通常液体的密度越小,分子间距越大,分子引力越小,所以液体的密度ρ 应该也是影响液柱高度的因素之一;第三,我们来考虑毛细管内水分子“向上爬”的难度,由于界面的水分子引力需要支持水柱中央的水分子一起“向上爬”,所以水柱越细,也就是玻璃管的内径r 越小,界面的水分子向上拉的“负担”将越轻,从而有利于水柱维持更高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液体在毛细管中升高的高度h 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σ、液体的密度ρ 和管内径r 有关,其物理关系式为:(www.xing528.com)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毛细管的内径r、液体的密度ρ 与管内液柱的高度h成反比;而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σ 则与管内液柱的高度h 成正比。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对于同一种液体,毛细管的内径越小,液柱升起的高度就会越高。”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进行验证,比如我们可以准备四根粗细不同的玻璃细管,然后把这些玻璃细管放到装有红墨水的容器架子上,稍候片刻就会看到: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升高了不同的高度,内径越细,红墨水的高度越高(请参考本书的配套慕课视频)。这个实验很好地证实了毛细管内液柱高度与管径的关系。
水的毛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植物就是利用茎部的毛细管将地下的水吸到顶部,供枝叶生长。显然,长得越高的植物,其毛细管从理论上讲应该越细。当然了,植物吸水除了物理机制,还有生物机制,因此植物的实际高度与毛细管的粗细并没有绝对关系。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树木的毛细管普遍分布在树皮中,所以,如果我们破坏了树皮,树木将会因为不能获得水分补充而死亡。酒精灯的灯芯就是富含毛细管的绒线或者棉花束,可以将底部的酒精源源不断地吸上来,供给灯头燃烧。纸巾也具有丰富的毛细结构,所以当我们把折好的纸巾插入墨汁时,会看到墨汁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被迅速向上吸起。除了酒精灯和纸巾,我们祖先所发明的毛笔也很好地利用了毛细现象的物理原理。以动物毛发做成的毛笔笔头就天然地具有丰富的毛细结构,可以从砚中充分吸取墨汁;而书写时,则是将墨汁渲染到同样具有丰富毛细结构的宣纸上,从而让书法看起来更加浑厚、美观。根据毛细现象的物理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玩具:比如,在一些科普展览中常见的“饮水鸟”玩具(请参考本书的配套慕课视频)。我们用一块吸水布搭在鸟嘴模型和高脚水杯之间,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水杯里的水会通过吸水布里的毛细管,源源不断地向上流入鸟的嘴里,并积累到鸟儿的尾部。随着水质量的增加,尾部逐渐下降而鸟嘴逐渐翘起。当水的质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水将从鸟的尾部倒出,鸟嘴则由于重力原因重新低头饮水,从而形成不间断、自动低头喝水的“饮水鸟”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当液体内部的分子引力远大于固体对液体的分子引力时,也就是液体不湿润固体的情况,比如将玻璃细管插入水银中,这时将不会出现向上升起的凹形水银柱,反而是向下沉的凸形水银柱。其相关影响因素也与上面的例子刚好相反,同样可以通过分析分子引力来推导其结果。不过,由于这种特殊的“毛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罕见,因此本书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