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而且还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发展各种必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从而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心理现象的本质实质上是条件反射。目前,心理训练应成为攀岩学生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安排学生的技术学习和心理素质练习就是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决定生理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量多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组数、时间、高度和重量等,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时所用力量的大小和肌体的紧张程度,由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的间歇时间,负重量,攀爬的高度,攀爬的难度决定。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性质等方面情况,合理安排课的技术训练。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不同在安排技术训练时应有不同的要求。而学生特点(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运动水平)不同,在安排技术训练时也应做到区别对待。此外,不同的技术学习应考虑它们对身体机能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作出科学安排。最后,学生的生活习惯、营养条件和其他体力活动负担、所在地区气候因素及业余时间练习场所的环境条件等,也是安排技术训练应考虑的因素。
(2)进行技术训练时要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贯彻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应互相配合,逐步增加,量和强度的极限指标一般应呈反比关系。在教学中,通常是先增加量,待适应以后,再增加强度,增加量时,强度应适当下降。强度增加时,量则应适当减少。这样,量和强度交替的增加和下降,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承担负荷能力逐步得到提高。(www.xing528.com)
(3)安排好心理训练。安排心理训练应主要使注意、情绪、意志三方面既要与教学过程相联系,又要与技术训练相配合,起到相互调剂、相互补充的效果。情绪是心理表现,稳定情绪必须具备一种适宜的心理准备,它包括比赛的动机是否明确,训练、参赛意识是否强烈,及学生所需的知觉、注意力、记忆、想象、思维等。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包括运用正确的表象和默念、自我暗示等方法及教练员准确的提示和对动作的正确分析等,使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意识)与第一信号系统(肌肉、感觉)的刺激之间建立条件反射的联系,经过反复强化,学生的整个技术动作由“自觉的”阶段进入到“自动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意识盲目的程度减少了,动作的知觉水平相应提高了,从而减少了情绪对运动过程的动作影响。
(4)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是攀岩运动中非常关键的要素,是技术训练的一项内容,也是稳定情绪,克服不良影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措施。
(5)加强医务监督,做好生理和心理负荷的测量、统计工作。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医务监督,认真安排好生理负荷的测量和心理负荷的测量,并加强对学生的主观感觉调查(注意教育学生真实地反映承受负荷后的感觉),以便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价,及时掌握学生承担的生理、心理负荷,并加以科学的调整,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负荷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