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生活态度对比,揭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生活态度对比,揭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死与青年人不沾边,这倒不是说没有青年早亡,而是说没有青年人相信自己会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有一首《永遇乐》,词的下半部分对比了她自己青年和老年时的生活态度;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对死亡的恐惧会加速自己的衰老,而衰老又加重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的晚年真凄惨。个人也是一样,青年时充满了激情,心高气傲,处处想显示自我的个性和才能,到了老年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分子。

《青年与老年之间的生活态度对比,揭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

死与青年人不沾边,这倒不是说没有青年早亡,而是说没有青年人相信自己会死。北京一所名学府有一位二十九岁的博士生患晚期肝癌,老师和同学心情沉重地去医院看望他,医生没有告诉他真实病情,他自己在师友面前仍然雄心勃勃,说过几天出院要着手完成已上马的攻关项目,还提出了许多新的科研课题,第二天他就带着这些计划、雄心和憧憬告别了人世,死前一分钟他还不相信自己会死。事实上,这位博士并不是死去,而是带着微笑的长眠,是离开实验室后的一次愉快的休息,死仍然和他无缘——尽管他已经死亡。

青年人虽然看到许多人死去,但他们觉得死是别人的事情, 自己与死则毫不相干,说到死时觉得它是一种遥远的梦境,心情愉快地和它逗乐嬉戏。外面的世界热闹、喧嚣、迷人,连衣裙牛仔裤时装舞会、白马王子、似玉姑娘……他们如饥似渴地畅饮着生命的玉液琼浆,幸福得目迷心醉,简直就是天上快乐的神仙,死怎么可能与他们联在一起呢?

年轻人整天生活在希望的梦中,尽管世事冷酷而晦暗,他们的心境仍像三月的艳阳;尽管皱纹慢慢爬上了他们的眼角,他们照样快乐地笑闹不停,全然没有把额头眼角的皱纹看成是衰老的征兆,反而把它当作成熟的象征。听到某人某人去世的噩耗,他们没有想到死也是自己的归宿,想到的却是“我自己不会死”,他人的死亡反而增加了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信。

老年人的情况则恰好相反,他们对死亡特别敏感,头上多加一根白发心里就多了一分悲凉,“可怜白发生”一类的诗句特别容易触动他们的心灵。昔日的同学或同伴离开人世尤其易于伤感。对外在世界的感觉日渐麻木,对生活的热情也慢慢衰退。由于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他们常常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有一首《永遇乐》,词的下半部分对比了她自己青年和老年时的生活态度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叫人笑语。(www.xing528.com)

她年青时在开封(汴京),无忧无虑,生活兴致浓,空闲时间又多,总是盼望过节过年,尤其看重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那天戴上插着翡翠毛的帽子,手上拿着象征春天的金雪柳,飘带、围巾争着比别的女孩子漂亮,兴奋地跳到街上去闹春。到了老年面容憔悴,蓬头散发,全没有心思夜间出去戏闹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叫人笑语”,青春、欢笑是属于他人的,他人的笑语反衬出了她自己晚年的凄凉。

生理上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也没有必要为此坐立不安,心理上的衰老倒是非常可怕,关键是要在精神上永葆青春。对死亡的恐惧会加速自己的衰老,而衰老又加重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的晚年真凄惨。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年轻人怕死还情有可原,因为人生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他们无法享受,年纪轻轻就死掉那是生活欺骗了他。但对于老年人来讲,已经历了人生的各种甜酸苦辣, 自己能办到的事已经办完,此时已知道和饱尝了生命的甘苦,还要怕死就未免有些不光彩,甚至近乎可鄙。

怎样才能在老来克服怕死的念头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广泛的爱好和对生活的强烈兴趣,培养自己广博的同情心,同情和关心那些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和事,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自己不要缩进个人的小圈子,把自己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人生像条河流,源头处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间奔腾咆哮,冲撞岩石激起水花,飞下悬崖形成瀑布,越到下游河面越宽,河水也慢慢流得平缓,最后流进大海,与海水浑然一体,河流的界限消失不见了,从而结束了它那单独存在的一段历程,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大海之中而毫无惋惜。个人也是一样,青年时充满了激情,心高气傲,处处想显示自我的个性和才能,到了老年才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假如人到老年能把生命看成河流就不会怕死,因为他明白个人的生命溶进了人类生命的大海之中,他所关心的一切都在继续,人类的生命也生生不息。

只要我们永葆生命的青春,我们就会永远年轻,死亡就会永远与我们无缘——虽然大家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