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人的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鹅毛扇的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一读《隆中对》,诸葛亮对当时全国局势的认识多么深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多么准确深远,几句话就勾画出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尤其令人叹服。他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超群,眼界为什么这样高远呢?
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好像是专为回答这个问题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生活简朴、恬淡、寡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见识深远。要想学习有成,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怎么能增长才干,不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境险恶烦躁就不能陶冶性情。(www.xing528.com)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谈到了“静”与“学”、“学”与“才”的关系;不能“静”就无法“学”,无法“学”就难广“才”。“静”是“学”的必要条件,“学”又是“才”的必要条件,而最根本的问题是“静”。不能“静”,“学”与“才”都成泡影。
诸葛亮在汉末动荡混乱之际,隐居隆中,躬耕陇亩,静观天下之变,思考国家的未来,他的沉静天性使他能高瞻远瞩,从已成之局预料将成之势,《三国志》说他的志向,“进想龙腾虎视,包括四海,统一天下;退想跨陵边疆,割据一方,震荡宇内”,被他的同辈们称为“卧龙”。他的深谋远虑,雄才大略,主要得益于他冷静的观察,沉潜的思考,他上面这封《诫子书》就是他一生为人求学经验的总结,让我们铭记他一生智慧的结晶吧: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