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砂泥蜂:沙土筑巢 昆虫记

砂泥蜂:沙土筑巢 昆虫记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砂泥蜂的形状、颜色和黄翅飞蝗泥蜂非常接近,它们身穿黑色服装,肚子上装饰着红色丝巾。黄翅飞蝗泥蜂捕捉直翅目昆虫作为食物,包括蝗虫、蟋蟀等,砂泥蜂却以毛虫为野味。砂泥蜂并不喜欢那流动的、干燥的、粉状的沙,它们需要的是一块易于挖掘的松软土壤,那里的沙用一点黏土和石灰就能黏住。砂泥蜂建造住房时,非常谨慎认真。要知道,虽然毛刺砂泥蜂在平原地区并不罕见,但看到它们如此大规模地聚集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砂泥蜂:沙土筑巢
昆虫记

砂泥蜂的形状、颜色和黄翅飞蝗泥蜂非常接近,它们身穿黑色服装,肚子上装饰着红色丝巾。身材纤细,体态轻盈,腹部末端非常狭窄,像一根细线系在身上,不过,它们的习性却和黄翅飞蝗泥蜂大不相同。黄翅飞蝗泥蜂捕捉直翅目昆虫作为食物,包括蝗虫蟋蟀等,砂泥蜂却以毛虫为野味。猎物不同,它们捕捉猎物的方法和策略自然也就不同。

砂泥蜂的意思是“沙之友”,但我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并不适合它们。砂泥蜂并不喜欢那流动的、干燥的、粉状的沙,它们需要的是一块易于挖掘的松软土壤,那里的沙用一点黏土石灰就能黏住。这样一来,在把食物和卵放到蜂房以前,它们挖掘的竖井才不会坍塌。

山间小路边长着稀疏草皮的朝阳斜坡是砂泥蜂最喜欢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春天的时候有毛刺砂泥蜂,9月和10月,沙地砂泥蜂、银色砂泥蜂和柔丝砂泥蜂也会在这里现身。这四种砂泥蜂的洞穴都是钻出来的一个垂直的洞,像一口井似的。井的内径还不如一根粗鹅毛管那么粗,深度也才只有5厘米。井的底部是一间蜂房,蜂房很小,看起来很不起眼。这简陋的建筑并不用费砂泥蜂多少力气,很容易就挖成了,所以它的保暖效果不会太好。幼虫就只能靠它们四层壳的茧度过寒冬。

砂泥蜂建造住房时,非常谨慎认真。它们用前跗作为耙子,大颚作为挖掘工具。如果碰到很难拔出来的沙粒,翅膀和身子就会使劲颤动,仿佛在使劲吆喝着一般,那尖锐的沙沙声从地底一直传到上面。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咬着挖出来的沙粒,“嗖”的一声从地底飞出来,然后用力地把沙粒丢向远处,以免它们阻塞现场。一些形状和体积特殊的沙粒,则会得到砂泥蜂的优待,它们不仅不会被丢远,还会被砂泥蜂小心翼翼地用脚搬运到井边放好,这些可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将来封闭住房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住宅很快就挖好了。别以为砂泥蜂就闲下来了,它们还有很重要的任务要做。到了晚上,它们便会出发,去储存的小砾石那里巡视一番,选中一块中意的石子;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就到附近去找。它们要寻找的是扁平的小石子,直径比井口略大一点。找到以后,砂泥蜂就会用大颚把石板搬过来,暂时放在洞口上,以保证自己家不会被侵入。

名师导读

砂泥蜂在我国各地都很常见,它属于体型修长的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非常纤细,腹部前半截为橘红色,很容易辨认。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砂泥蜂非常活跃,它们会飞到花丛中舔食花蜜补充能量,因为它的口器非常短,只能吸食花朵较浅处的蜜露,所以在一朵花上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拍摄它们的动态着实不易。

第二天,如果天气晴朗的话,砂泥蜂便会出门捕猎。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它们轻轻松松就找到了自己的食物。它们先把幼虫麻醉,然后用嘴咬着它们的颈,用腿把它们拖回窝里。砂泥蜂总能够辨清自己的家,在我看来,放在它们家门口的小石板和其他的石板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它们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能够在众多石块中找到自己的家。它们把猎物放进井底,把卵产下来,把留在附近的余泥扫进竖井里,然后就可以把竖井永远封闭起来了。

四种砂泥蜂里,我只见过沙地砂泥蜂和银色砂泥蜂用石板把洞穴封起来,而其他两种砂泥蜂似乎从来都不会用这种方式去保护自己的住所。对于毛刺砂泥蜂,封盖似乎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们总是在捕捉到猎物附近的地方挖个洞,随时把猎物储存起来。而柔丝砂泥蜂不用封闭物是因为幼虫太多。别的砂泥蜂一般在一个洞穴里放一只幼虫,而它们会放5只,这就意味着它们在短时间内至少要下到井里5次,那封住住所显然就没有必要了。

我经常会想,沙地砂泥蜂,尤其是毛刺砂泥蜂,它们捕捉的猎物身形庞大,有的甚至是自己的15倍,它们对待猎物也像普通的砂泥蜂那样只蜇一针吗?这一针如果没能使猎物麻痹,那么当猎物用它那强有力的臀部撞击蜂房的墙壁时,幼虫该是多么危险!

我曾有机会看到砂泥蜂用它的手术刀给粗壮的猎物动手术。砂泥蜂扑向一条肥大的毛虫,牢牢地抓住它的后颈,然后整个身子都骑在这庞然大物的背上,翘起腹部,在受害者的腹部那一面,从第一体节到最后一个体节整个儿都刺了一遍。这场景就像一个对解剖学了如指掌的外科大夫正有条不紊地操着手术刀,给患者身上划下一道道的痕迹。(www.xing528.com)

砂泥蜂的动作精确得连科学也会艳羡不已,它知道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的事情,它了解猎物完整的神经器官,它的行为完全受到天启。我想,它的行为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我被这真理之光深深地打动。

我曾有幸在万杜山海拔1800米的地方,进行了一次非常难得的科学考察。在那里,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平整的大石板,好奇心驱使我走过去掀开了它。眼前出现的景象却让我大吃一惊——那下面竟然有好几百只的毛刺砂泥蜂。

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显然是受到了惊吓,在我掀开石板的一瞬间,原本像蜂窝煤般攒在一起的它们开始乱跑乱窜,呈现出有些散乱的样子,可即使是这样,它们也不愿意抛弃自己的集体,就算再乱也总是和团体聚在一起。我很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把它们如此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是特殊的石板、神奇的土壤、还是这海拔1800米山峰的独特环境?我小心地检查了这里的一切,事实证明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就在我一筹莫展,只能百无聊赖地数着虫子打发时间的时候,雨水一滴、两滴地落了下来,因为是阵雨,雨势来得很快,不到一会儿的时间就把地皮都打湿了。我不忍心那些可怜的小家伙遭受雨水的毒打,便急忙把石板放回了原位,希望这些小生命们能得到庇佑,顺着生命的轨迹慢慢成长。

要知道,虽然毛刺砂泥蜂在平原地区并不罕见,但看到它们如此大规模地聚集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们像朗格多克飞蝗泥蜂那样,信奉独行侠的原则,总是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或是孤零零地出现在山间小路边,或是独自停留在小沙坡上。有时候在挖竖井,有时候忙着搬运笨重的幼虫猎物。

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我试着解释在万杜山顶的毛刺砂泥蜂成群聚居的原因。首先要明确,它们不可能准备在那里越冬。而万杜山山势险峻,陡峭高耸,山上常年低温寒冷,朔风凛冽,怎么可能会对热爱阳光与温暖的毛刺砂泥蜂有吸引力呢?据我估计,毛刺砂泥蜂只不过是在路过万杜山之时嗅到了空气中雨的味道,迫于无奈只好停下来躲在大石板下避雨。要知道,昆虫对天气的变化有着异常的敏感。

毛刺砂泥蜂天性怕冷,所以在冬天的时候,它们必定要离开冰天雪地的北方迁徙到温暖的南方,它们就像鸟类一样,成群结队地飞过千山万岭,迎着日出日落马不停蹄地赶路,直到找到一处舒适的新居。这一群迁徙者从寒冷的地方出发,前往南方的热带平原。途中,灵敏的嗅觉告诉它们大雨将至,所以它们只好停在万杜山顶的石板下暂时歇歇脚。

思考·感悟

1.在文章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几种砂泥蜂?分别叫什么?

2.在万杜山上,作者为什么把石板放回原位?你对此有何感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