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常用健康行为理论
(1)健康信念模型(the health belief model,HBM)
HBM假设,人是否产生预防性的健康行为(如参加体育锻炼),取决于其对自身潜在疾病的严重性的知觉,以及其对采取行动的代价与所获利益的评估(Becker & Maiman,1975)。
该理论解释了个体不锻炼或不活动的原因是“由个体对疾病风险的认知评估”(张力为,等,2003)。
(2)合理行动和计划行为理论(TRA & TPB)
计划行为理论是合理行动理论的补充发展,该理论假设,人的行为取决于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而行为意向是由个人对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主观规范(subject normal)和所体验到的主观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共同决定的;主观控制感不仅决定行为意向,对行为的产生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Ajzen,1985)。
该理论模型充分肯定“身体活动行为是自愿行为”,并考虑“个体对身体活动行为的控制感和效能感”(张力为,等,2003)。
(3)转换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
TTM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分阶段的、渐进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变化阶段(stage of change)反映行为改变的意向与实际行为改变的时间维度和动态性特征,解释行为改变是何时发生的。另外,变化过程、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也是该理论模型的关键结构(Prochaska et al.,1992)。
TTM理论模型认为“个体所处的锻炼阶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张力为、毛志雄,2003)。
(4)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
HAPA是德国学者Schwazer (1992)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健康行为的产生是将健康行为产生与改变细分为3个阶段:无意向阶段(non-intenders),意向阶段(intenders)与行动阶段(actors) (Lippke,Ziegelmann,& Schawarzer,2005a)。其主要内容:在无意向阶段,风险知觉、结果期待和自我效能构成了行为意向的前因;在意向阶段,知觉自我效能会激励个体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行动阶段,知觉自我效能会决定行为的维持、退出和恢复。而自我效能在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该理论强调行为的“阶段动态性”,也注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连续性”(鲍政栋,等,2012;沈梦英,2011)。
1.2.1.2 常用社会认知理论
(1)自我效能理论(the self-efficacy theory,SET)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1986),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和对行为的结果期望决定着最终的行为(Bandura,1997)。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人的自我效能是由效能信息决定的,效能信息包括4个因素:行为成就,效能期望主要取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过去的成功导致较高的效能期望,过去的失败导致较低的效能期望;替代经验,观察他人的成败,可以对自我效能产生与自己的成败相似的影响;言语劝说,当个体尊敬的人(如师长)强烈认为你有能力成功地应对某一情境时,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情绪唤醒,高水平的生理唤醒可导致人们经历焦虑与紧张,并降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影响着人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着人的动机过程(张力为,2003)。
该理论还认为“个人效能的来源是在人际交互环境内,通过施加自我效能的增效(如榜样的力量、言语的劝说等)实现的”(Bandura,1997)。
(2)自我决定动机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SDT是有关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共有5个子理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有机整合理论(Integration Theory,OIT),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COT),基本心理需求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BPNT),目标内容理论(Goal Contens Theory,GCT) (张剑,等,2011)。
SDT的5个子理论分别从个体的内在心理需要、外部的社会环境和个体发展,以及个体差异4个方面描述人的发展,强调个体自我选择与自我决定在人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共同构成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该理论应用最广泛的是,强调个体追求某目标或执行某行为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决定的连续体,即从无动机(a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ernal motivation)到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动态“内化” 过程,其自主性渐次升高。其中外部动机由4种调节形式组成,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投射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调节(identied regulation)、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 (丁维维,等,2014;张剑,等,2011)。
上述理论为预测干预个体的身体活动行为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计划行为理论虽然模型简洁,解释力强,多项研究却发现意向与行为之间有鸿沟(gap),导致最终对行为的解释力不高;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全面,但是5个子理论相互交叉,关系复杂,难以实施干预;而众多阶段模型对阶段的划分依据也存在诸多争议(French et al.,2005;Hu et al.,2008;Schwarzer,1992;Sniehotta et al.,2005;李业敏,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