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网络恐怖信息治理策略研究

美国网络恐怖信息治理策略研究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费城事件”中,美国集合FBI、联邦政府和当地警方等执法机关的资源和力量,对网络恐怖信息及现实暴力事件进行打压和处理。另一方面,美国积极发动和借助社会民间力量,共同应对网络恐怖威胁。俄勒冈枪击案由一条网络恐怖信息引起,最终酿成了无辜民众死伤的惨剧,再次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枪支管控的讨论。

美国网络恐怖信息治理策略研究

在网络已经成为恐怖信息传播重要平台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考察美国费城发生的网络恐怖威胁事件及美国政府采取的反制措施,不但能够有效呈现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的结构和特点以及政府的反应,而且能够梳理美国应对网络恐怖信息的策略。

(一)集合政府与社会力量

一方面,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建立反恐体系,快速、有效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在“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成立了以FBI、中央情报局和反恐部队为核心的反恐体系,并在各地成立了反恐分队。在“费城事件”中,美国集合FBI、联邦政府和当地警方等执法机关的资源和力量,对网络恐怖信息及现实暴力事件进行打压和处理。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美国联邦政府负责统筹处理,FBI负责网络监测,当地警方负责城市安全,快速、有效地稳定了费城,尤其是大学城地区的治安。

另一方面,美国积极发动和借助社会民间力量,共同应对网络恐怖威胁。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呼吁公众向执法机关提供可疑人员的有关线索,而且组织费城各高校共同承担起维护大学城安全的责任。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将与紧邻的德雷塞尔大学通力合作,共享安全信息和校警巡逻,维护校园安全。

(二)及时公布和澄清恐怖威胁信息

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主要是利用信息知情的不对称性和公众疑虑这两项关键因素,从而达到“病毒式”传播的目的。在“费城事件”中,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和监测主要由FBI负责。FBI在监测到恐怖威胁信息后,立即通知主要的政府机构,再由政府机构向社会公众公布威胁信息的内容及防范措施。随后,费城各大高校纷纷就恐怖信息向师生作出相关说明,不但提醒学生关注校内的安全警报提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加强了安保防卫工作,增加校园巡逻和出入检查次数,并适当放宽学生的出勤要求。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当地警方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事件进展。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在该事件中,从及时性、公开性和透明性出发,考虑到个体从众程度、政府干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有效地降低了网络恐怖信息的传播空间,实现了应对网络恐怖信息传播的最优干预效果。

(三)报道中回避对恐怖事件的定性(www.xing528.com)

在媒体报道中,“恐怖袭击”一词相比于爆炸、枪击等更容易挑动民众的敏感神经。因此,采用“模糊化”或“替代化”的处理方式能够明显降低网络恐怖信息对公众心理威胁的感受度。一方面,美国媒体不约而同地回避了事件的恐怖主义性质,将事件描述为“暴力威胁”“枪击案”,如俄勒冈州事件多被定义为“college shooting”(校园枪击案),“费城事件”多被描述为“violence threat”(暴力威胁),这就弱化了恐怖主义的影响,缓解了社会恐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此类事件的定性也进行“模糊化”处理,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及俄勒冈州枪击案时未曾提及任何与“紧张”有关的字眼,只是竭力安慰遭受悲剧的家庭[56]。此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公众情绪。

(四)转移公众注意力

转移公众注意力是心理学中常用的降低心理压力的方法。美国媒体在俄勒冈枪击事件报道中着重突出事件中的救人英雄,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讨论中,以实现宣扬正义、减轻压力的目的。如当地媒体着重对在枪击现场为同学挡下7颗子弹的平民英雄30岁的克里斯·门特兹(Chris Mintz)进行报道,宣传了他在案发当日拉响警报、疏散人群,后来因为保护同学而全身多处受到枪伤的英勇事迹。网友纷纷在他的社交网络主页上留言表达赞誉,并称他为“家乡英雄”“传奇人物”。

(五)重申枪支管控并推进反恐立法

由于美国缺乏足够的、常识性的枪支管控法律,美国成为大规模枪击事件频发的国家。俄勒冈枪击案由一条网络恐怖信息引起,最终酿成了无辜民众死伤的惨剧,再次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枪支管控的讨论。由于拥枪派的阻挠,控枪立法在美国国会长期陷入停滞状态。奥巴马在枪击案发生当晚表态,呼吁美国通过更为严格的控枪法案,并表示将努力推动反恐立法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