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媒体上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话语分析成果

社交媒体上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话语分析成果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现就25幅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进行视觉语法分析,以探究其视觉呈现特点。在态度方面,强势态度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更为常见。总体上,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文字居于重要位置,起着提供核心信息、传递意义的重要作用。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文字的相对尺寸有大有小,总体和图像模态数量在相对尺寸上处于均衡状态,相互配合,共建意义。可见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图文关系以分割关系为主。

社交媒体上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话语分析成果

互联网的开放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不可避免地滋养了恐怖信息的传播。恐怖组织或个人通过文字、音视频、图像海报等多种方式,将网络作为传递和交换恐怖信息的工具。特别是对社交媒体而言,其用户基数大、转发分享快、隐匿程度高、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把关人缺失等诸多特点使其成为恐怖信息传播的温床。

2016年9月,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下简称IS)的专业电子宣传杂志《达比克》(DABIQ)被《Rumiyah》取代,同时也将传播阵地转向更便捷的网络,尤其以Facebook、You Tube、Twitter等社交媒体为主。自此,社交媒体上的恐怖组织宣传海报不断涌出,一方面进行“恐怖预警”,另一方面制造大范围恐慌。笔者通过收集Facebook、YouTube、Twitter三个主流社交媒体上2015年至2018年常见的25幅IS宣传海报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其四重实践,即呈现实践、话语实践、传播实践、社会实践的表达与意义。

(一)呈现实践: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模态构成

在韩礼德(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基础上,克雷斯(G.T.Kress)和范·鲁凡(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即通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5]对图片进行分析。笔者现就25幅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进行视觉语法分析,以探究其视觉呈现特点。

1.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再现意义分析

图像的再现意义指符号模态可以再现客观事物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图像参与者和观察者之间是否存在矢量(图形元素形成的斜线)互动可将图像分为叙事图像和概念图像。通过对25幅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再现意义分析(见图4-1),可知恐怖组织宣传海报往往以叙事图像为主,数量占总体的88%,概念图像数量少,仅占12%。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圣战战士”及“异教徒”的目光、枪械、刀具等往往形成了图像参与者和观察者之间的矢量互动。

图4-1 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再现意义统计

2.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互动意义分析

互动意义由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三个要素构成。学者吕晶等认为,根据图像参与者与观察者之间是否有目光接触可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与之对应,根据文字模态是否为疑问句形式也可将其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类。社会距离根据图像取景大小可分为亲近距离,即只能看见图像参与者的脸或头;个人近距离,即能看见图像参与者的肩部以上;个人远距离,即能看到图像参与者的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即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图像参与者;社会远距离,即能看到图像参与者整个人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即能看到至少四至五个图像参与者的身体躯干。而对文字模态而言,第一、二人称的使用构成社会近距离,其他人称构成社会远距离。态度方面,根据拍摄视角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分别表示图像参与者较观察者处于平等、强势、弱势地位,而文字则可根据具体内容、语气进行态度的划分。

表4-1 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互动意义分析

通过对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的视觉语法互动意义分析可见,其中图文两种模态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个元素上的基本构成特点。在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图像模态中,提供类图像和索取类图像数量相当:提供类图像中图像参与者往往直面镜头;索取类图像中的图像参与者通常是以背影示众,更多地采用主观镜头。文字模态则均呈现为提供类文字,以祈使句陈述句对受众进行恐吓。从社会距离视角方面分析,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图文均以近距离为主,较近的社会距离能更强烈地与受众形成互动,增强画面恐怖感,让图像观察者更有临近危险的感觉。在态度方面,强势态度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更为常见。首先,恐怖组织作为恐怖事件的制造者本身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其次,其宣传海报的目的不仅是制造恐慌,还有树立恐怖组织强大形象的意图。因此,在恐怖组织海报中,“圣战战士”往往居高临下俯视权贵及观察者,从高位给予观察者更多的压迫感。

3.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构图意义分析

构图意义指图像元素在整体画面的布局,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元素实现。信息值主要考察图像元素在图中的位置:图像左边的元素信息是“已知的”,图像右边的元素是新的,图像中间的元素提供核心信息,图像边缘未知的元素提供辅助信息;位置在图像上方的元素为最显著的元素,位置在图像下方则为特定的细节元素。显著性主要通过考察图像元素处于前景或背景、图像核心元素占图像相对比例的大小等来测量图像元素对观看者的吸引程度。取景通过考察图像各元素之间有无分割线条进行隔断或连接来确定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下面笔者以恐怖组织IS海报中文字所处的位置为考察对象对海报进行构图意义分析,试探究图文关系。

(1)信息值:上方为主,下方为辅

通过对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文字所处位置的分析(图4-2)可见,文字位置以在海报上方为主,占总体的52%,是海报中非常显著的元素,承担着表意的功能;有20%的文字位于海报下方,但通常处于海报下方的中间位置,标记特定细节并提供核心信息。总体上,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文字居于重要位置,起着提供核心信息、传递意义的重要作用。

(2)显著性:文字多处于前景,相对尺寸大

图4-2 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信息值比例统计图

图4-3 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显著性比例统计图

图4-4 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显著性比例统计图

由图4-3、图4-4可知,文字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多处于前景,数量为21幅,占总数的84%。前景位置使文字得以吸引更多观看者的注意力,从而更突出、更显著地传达意义。同样,相对尺寸大的元素更具视觉冲击。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文字的相对尺寸有大有小,总体和图像模态数量在相对尺寸上处于均衡状态,相互配合,共建意义。

(3)取景:线条分割图文关系

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存在线条分割图文关系的海报数量有15幅,占总数的60%;无线条分割图文关系的海报有10幅,占总数的40%(见图4-5)。可见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图文关系以分割关系为主。线条的存在可以起到强化、突出的作用,使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两部分各自独立、完整,界线清晰,也使两个模态自身意义的表达更加突出。

图4-5 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取景线条切割情况统计图

通过对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图文关系的构图意义分析,可见文字在该恐怖组织海报中作用突出,主要承担着提供核心信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作用,使海报意义更加明确。同时,图文中线条的分割也强化了各个模态的意义表达,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意义共建。

4.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模态特征(www.xing528.com)

通过对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视觉语法分析和深入观察,笔者发现其在文字模态、图像模态、色彩模态的视觉呈现上各具特点。

(1)文字模态:直接对话增强受众恐惧

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恐吓信息不同,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的宣传语鲜有直接的暴力色彩,常以第一、第二人称的方式直接与受众以对话的形式形成强互动关系。2017年,恐怖组织IS新年恐袭海报中出现的文字“WAIT FOR US ON YOUR YEAR PARTIES”没有任何血腥、暴力的用词,以第一、第二人称并以直接对话的祈使句形式对海报观看者进行警告,进而引起受众恐惧。恐怖组织IS以这种语言方式让受众感觉恐怖分子仿佛与自己近在咫尺,自身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而受众在恐惧的支配下往往以“防御危险”的心理转发、扩散相关信息,助长恐怖信息形成病毒式传播,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慌。同时,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的文字常以陈述句、祈使句出现,以强硬的口吻对受众进行危险警告。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意义传播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语气是陈述句,其次是祈使句,可见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的文字承担着重要的表意功能。

(2)图像模态:通过场景渲染恐慌

图像作为宣传海报中的一种主要模态,在海报视觉呈现和意义建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图像往往借助真实场景、血腥场景等制造恐惧。真实场景是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常见的图像模态形式,以人们常见的地标性建筑或经常活动的地点为图像的主要背景。这些背景的铺设加强了恐怖信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使受众更易感受到恐怖的逼近,从而产生沉浸式的恐惧,即仿佛自己身处恐怖威胁之中。2017年恐怖组织IS“血洗圣诞”的海报选择了人来人往的伦敦摄政街作为图片主体背景,营造出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恐怖,极易让身处伦敦的受众,特别是经常前往摄政街的受众产生身处危险之中的恐惧。血腥场景也是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常见的视觉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杀人、暴力、虐待等血腥场景增强恐怖的视觉冲击力,激起受众心中的恐慌。在另外一幅恐袭海报中,足球明星梅西着囚服身陷牢狱,目光悲伤绝望,左眼受伤出血,恐怖组织IS以此对俄罗斯世界杯进行恐袭威胁。具有血腥场景的海报通常选择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被“裁决”的“异教徒”,或借由广受关注的重要媒介事件(如俄罗斯世界杯)绘制屠戮场景,以枪、血、尸体等血腥暴力元素放大受众内心的恐惧感,从而使恐吓海报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3)色彩模态:以中间色为主

色彩是最基本的视觉要素,不仅承担着建构画面美感的作用,还是传播目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基于绘画艺术中对色彩的通识分类,色彩可分为暖色系、冷色系、中间色三种。暖色系包括红、橙、黄等明丽的颜色,冷色系包括绿、蓝、紫等沉静的颜色,中间色有黑、白、灰这三种颜色。在25幅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中,以中间色为主体颜色的海报有15幅,占总数的60%,且通常以黑色作为海报的主体颜色。首先,黑色在绘画中常被用来渲染恐怖、死亡、严肃的气氛,与罪恶联系紧密,而在伊斯兰教中,黑色与死亡、丧事相关,因此大面积黑色的使用正契合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死亡预警”的目的。其次,黑色在恐怖组织IS的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这种文化在海报中的体现便是黑色的广泛使用,如恐怖组织IS的旗帜、标志及“圣战战士”的着装都是黑色。整体上,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对中间色的大量运用给受众以压抑、恐怖、危险的感觉,从而达到恐吓目的。具体而言,根据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即人物恐吓型海报和事件恐吓型海报。人物恐吓型海报的画面通常以人物为主,常由“圣战战士”和“囚徒”组成。这类海报中的“战士”以全身黑色全副武装的形象示人,而“囚徒”则统一身穿橙色囚服,画面整体色调较阴沉、晦暗、压抑,试图还原“裁决”场景的恐怖。事件恐吓型海报以盛大节日或重要媒介事件为恐袭背景,海报色彩结合节日或事件的主体颜色进行选择性创作,通常在中间色的主体颜色外加入一些明亮的色彩。如圣诞恐袭海报中以黑色为主体颜色,但红色的圣诞老人显得格外突出,颜色的鲜明对比使热闹温馨的节日气氛和恐怖的死亡预警的对比更加强烈,增强恐怖感。

(二)话语实践:视觉修辞的诠释与表达

视觉修辞是语言修辞学在视觉领域的延伸,芬尼根(Finnegan)认为,视觉修辞是“依赖视觉批评去阐明图片本身以及图片周围所包含的权力和知识的复杂的动态关系”。视觉转喻、视觉隐喻这两种视觉修辞方法常见于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以艺术性包装恐怖信息使其更具视觉表现力,同时使恐怖信息更易得到广泛传播,从而达到恐怖组织散布恐怖威胁,建构自身强大形象的目的。

1.视觉转喻与恐怖威胁

视觉转喻强调作为本体的图像和作为喻体的概念之间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在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视觉转喻以小见大地将海报中的地点、人物与其所在国家、相关媒介事件联系起来,以“由部分窥见整体”的形式激活受众联想,使受众更加关注危险与自身的关联。如在恐怖组织IS的圣诞恐袭预警和新年恐袭预警系列海报中,它所选的地点,如纽约时代广场、巴黎埃菲尔铁塔、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广场、伦敦摄政街等都与所在国具有空间邻近性,是所在国的象征。恐怖组织IS选择这些国家的标志性地点进行恐袭预警,实则为对更大范围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恐吓。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觉转喻修辞往往结合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期望相符合)使更大范围的受众产生恐怖感和威胁感,最终达到恐怖组织制造社会恐慌的目的。也正因海报中绘制了具体地点,恐袭预警才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2.视觉隐喻与形象建构

视觉隐喻强调图像本体背后的深层意义(喻体),在对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多模态分析中,笔者根据内容将海报分为人物恐吓型海报和事件恐吓型海报,接下来对它们进行视觉隐喻分析,以探究其深层意义及其对恐怖组织形象的建构作用。

人物恐吓型海报画面常由“圣战战士”和“囚徒”组成,多采用客观镜头展示“裁决”场景。持枪站立、从容冷静、全身黑衣的“圣战战士”和被绑跪地、痛苦挣扎、身着橙色囚服的“囚徒”是人物恐吓型海报中常见的意象,“囚徒”通常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因此两者的形象对比更显示出“圣战英雄”的“骁勇伟岸”。这一类海报不仅向相关人物发出了“死亡预警”,更展示了恐怖组织“无所不能”“掌控世界”的“强大”实力。在两者衣服的颜色对比上,“圣战战士”的黑色着装更具威胁感、神秘感和力量感,而恐怖组织给囚犯穿的橙色囚服不仅与“裁决”过程中的血迹等形成视觉冲击,也是对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虐囚行为的报复。

事件恐吓型海报画面常由地标性建筑和刀、枪、炸弹、“圣战战士”等意象组成,多采用主观镜头,使受众有“身在其中”之感。这类海报数量较多,几乎涉及所有西方国家的地标性建筑。变化的恐袭地点,不变的恐袭阴影,凸显了恐怖组织于全球“无处不在”的渗透和蔓延。这类海报中的“圣战战士”形象明为“裁决者”,实为“毁灭者”,而海报内容既是对世界的“警告”,也是恐怖组织对自身力量“遍布全球”的自我炫耀。

(三)传播实践:根植社交媒体的组织化行动

社交媒体用户基数大、转发分享快、隐匿程度高、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把关人缺失等诸多特点使其成为当下恐怖组织信息传播的主阵地。IS制作的《网络安全行为手册》中强调优先使用Twitter,并提供了12条安全建议,包括使用加密社交软件、加密手机,隐蔽性强、难以追踪身份的“暗网”技术,安全电子邮箱服务,“阅后即焚”的应用软件等发布恐怖信息。社交媒体为恐怖信息的发布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恐怖组织招募人员、实施恐怖活动开辟了新渠道。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作为恐怖组织常用的宣传方式,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往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1.借助媒介事件提升传播效果

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多含恐吓性质,其发布时间通常选在全球性媒介事件发生之前,如圣诞节、新年、世界杯、欧洲杯等,以相关事件、人物、地点为恐吓对象,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匿名身份发布和传播恐吓海报。由于人们对全球性事件的关注度高,这类宣传海报一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立即会引起大批受众和相关国家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恐怖分子需要的是很多人去听、去看,但并非要这些人去死。”以全球性媒介事件为契机的宣传和煽动更易通过遍在共鸣、遍在恐惧实现大范围传播,利用受众对危险的防范心理使海报得到更多人的转发、分享。而海报内容、发布时间、转发节点等都是恐怖组织内部专业团队系统谋划的结果,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在受众心中建立起恐怖组织的“强大”形象。

2.根植社交媒体强化组织力量

社交媒体不仅是恐怖组织传播恐怖信息的工具,也是招募新成员的重要渠道。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为恐怖组织塑造的“强大”“正义”的形象容易吸引一批极端分子或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其产生向往。恐怖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发掘目标对象,在目标对象的互动活跃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时,会针对具体用户进行“滴灌式”极端思想的一对一灌输(类似洗脑),使目标对象对其产生深刻的价值认同,从而自愿、自发地加入恐怖组织。目前,社交媒体已成为恐怖组织发展新成员的重要途径。

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除了进行恐袭预警,还是煽动各地恐怖分子实施恐怖活动的信号。依托社交媒体这个即时、开放、共享的平台,世界各地的无组织极端主义分子可以通过宣传海报接收恐袭信号,各地的“独狼”和极端团体会根据相关信号开展暴恐活动以示对恐怖组织的宣誓和效忠,抑或借此机会发动恐袭满足个人私欲。袭击之后,恐怖组织会通过社交网络认领相关恐怖主义活动,甚至宣称会发动更多类似的“独狼”式恐怖袭击。恐怖组织通过发布恐吓海报向各地的极端分子释放信号煽动恐袭,以此扩大恐怖组织自身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以期获得相关利益集团的更多物质支持,并进一步吸引更多新成员。

(四)社会实践:关系邀约与意义建构

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是恐怖组织对外释放恐袭信号的方式,也是恐怖组织宣扬其价值观、重塑社会思考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复杂的社会实践意义。探究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邀约了哪些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选择了传播哪些信息”,以及“作为一种弥散的中介,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等问题对进一步探索恐怖组织宣传海报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

1.单向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关系邀约

恐怖组织宣传海报作为恐怖组织对外传播的媒介,其价值导向决定了内容选择与内容呈现。借助现实语境,糅合恐怖组织价值观和传播目的,恐怖组织宣传海报呈现出与人们现实生活强关联的半虚构化内容。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对话的形式邀约受众进入恐怖组织的话语逻辑,实现价值观的传输。这个传播过程中存在三种关系主体:恐怖组织、潜在成员和一般受众。恐怖组织作为传播者发布宣传海报,一部分直接传递至一般受众;一部分经潜在成员的转发、评论传递给一般受众,一般受众根据自身价值判断对信息进行处理。在这个单向传播过程中,恐怖组织作为传播者掌握着话语权,潜在成员的二次编码传播扩大了权力范围,目的是邀约更多的一般受众进入恐怖组织的话语权力场。一般受众的行为选择,即转发或忽略信息,助长或阻止了权力的进一步延伸。三种主体关系因权力不均未能形成闭环,实现两两双向互动,这符合恐怖组织海报的宣传功能。在这个单向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传播内容有选择决定权,根据组织文化和世界形势制作恐袭预警类的宣传海报,向受众展示在恐怖组织IS权力控制下的社会生活及其“统治”世界的欲望。在传播权力场中,作为传播者的恐怖组织和潜在成员将作为接收者的一般受众置于一个“异教徒”的身份位置上,二元对立的身份属性进一步增加了受众的紧张感。

2.二元对立的意义空间建构

恐怖组织IS信仰并实行严格的伊斯兰教法,是一个极度排外和拒绝兼容思想的极端宗教组织,它认为除其本身外的一切都是不该存在的。IS的军国主义、伊斯兰法西斯主义倾向明显,认为发动“圣战”,制裁“异教徒”是组织内每个“圣战战士”的责任和光荣。故在其宣传海报建构的意义空间中,“圣战战士”往往以胜利、高傲的“制裁者”形象示人,而组织之外的“异教徒”都是被制裁的对象。正如上文所说,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建构了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其中只有“教徒”和“异教徒”两种身份,非此即彼。IS惯用第一、第二人称的海报宣传语竭力引导受众进入这一空间,进入这个意义空间后,受众不得不思考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是胜利的“教徒”还是等待制裁的“异教徒”。恐怖组织IS宣传海报的警告不只针对个别人,而是针对组织之外的所有人,所以对受众会形成普遍的恐吓作用。由于恐怖组织宣传海报主要发布于以青少年为主体用户的社交媒体上,这种二元对立、极具蛊惑性的意义空间极易影响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

总体上,恐怖组织的宣传海报作为恐怖组织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制造恐慌、招募成员、煽动恐袭、建构形象、传递恐怖组织价值观等多重作用。实践层面的视觉表达、三种静态模态特征与话语层面转喻、隐喻的应用,共同促成了传播层面的效果达成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传递。而传播层面的需求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统领又影响着恐怖组织宣传海报的视觉呈现和话语实践。新媒体时代,图像是更受社交媒体传播逻辑青睐的媒介形态,恐怖组织将多重目的杂糅在一张宣传海报中,成本极低却成效斐然,使恐怖信息的传播更适合社交媒体的媒介生态,也使恐怖组织对社交媒体的媒介依赖越发强烈。

在当下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中,恐怖组织的信息传播也相应呈现出了新生态。首先,在政治生态上,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潜意识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信息噱头。全球化进程中越发显露出的西方霸权文化让反霸权意识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开始滋生、蔓延,这也恰好成为恐怖组织行动的合理化借口。从恐怖组织IS的宣传海报中可以看到,其恐袭对象多为西方国家和西方领导人,是以一种反霸权的形式对西方国家发起挑战,这也成为恐怖组织的一件“正义”外衣。其次,在舆论生态上,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使恐怖组织的信息传播更加畅通、发散,但同时恐怖组织的神秘权威感也相应地被消解了。曾经的幕后行动被推至全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恐怖组织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虽然恐怖组织IS海报中的“圣战战士”依然是全副武装,不可辨认面目,但海报自身煽动恐袭的作用让恐怖活动不再神秘莫测。在大量恐怖组织海报不断涌现的今天,其恐吓效果随着海报数量的增多而渐渐减弱。最后,在文化生态上,反恐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这是世界人民跨越国籍和文化的共同信仰。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将反恐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通过控制网络技术、设置网络壁垒、检测网络信息等手段对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治理。相关企业如Twitter、Facebook等也都担负起企业责任,对恐怖信息进行纠察、清理,多管齐下的网络安全矩阵有助于遏制恐怖信息的传播。但随着媒介的发展,拥有专业宣传团队的IS也致力于更周密的全媒体矩阵立体传播。面对不断升级的网络恐怖主义威胁,各国政府、相关企业应投入更多重视,加强网络治理,公民个人也应提高媒介素养,抵制恐怖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