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8-7外部中断双向移动识别电路电路原理

图8-7外部中断双向移动识别电路电路原理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图8-7 外部中断实现的双向移动识别电路2.电路原理在图8-7所示的电路中,VD1为U3的红外发射二极管,V1为光敏接收管,VD2为U4的红外发射二极管,V2为光敏接收管,两路均以透射方式并列安装在移动物体通道的两侧。系统上电后,VD1和VD2发射红外光,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V1和V2均接收到红外光而导通,集电极呈低电平,经共用芯片施密特触发反相器U2整形后变为高电平,对U1的外部中断和无作用。

1.硬件组成

外部中断实现的双向移动识别电路见图8-7。单片机芯片U1为控制核心,两组红外透射对管U3和U4对物体移动方向进行检测,其反映方向变化的信号通过脉冲整形芯片U2进行信号整形后,输出的负跳变信号作为单片机外部中断口INT0和INT1的中断触发信号,U1对移动方向进行识别和运算的处理结果送至执行机构,由固体继电器SSR作为电子开关连接交流市电以控制交流LED灯HL的点亮或熄灭。

978-7-111-49886-5-Chapter08-23.jpg

图8-7 外部中断实现的双向移动识别电路

2.电路原理

在图8-7所示的电路中,VD1为U3的红外发射二极管(R3为限流电阻),V1为光敏接收管(R4为集电极负载电阻),VD2为U4的红外发射二极管(R1为限流电阻),V2为光敏接收管(R2为集电极负载电阻),两路均以透射方式并列安装在移动物体通道的两侧。系统上电后,VD1和VD2发射红外光,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V1和V2均接收到红外光而导通,集电极呈低电平,经共用芯片施密特触发反相器U2整形后变为高电平,对U1的外部中断978-7-111-49886-5-Chapter08-24.jpg978-7-111-49886-5-Chapter08-25.jpg无作用。当任一组红外透射对管受到物体的遮挡时,光敏接收管接收不到红外光而截止,集电极电平从低变高,经整形反相后产生从高到低的脉冲下降沿,从而触发单片机的外部中断。对于移动物体从外部进入的情况,图中U3首先被遮挡,U4后续被遮挡;对于移动物体从内部出来的情况,U4变为首先被遮挡,U3为后续被遮挡。程序的统计关系以此为依据,物体每进入一次,U1的计数值增1;物体每出来一次,计数值减1。只要计数值大于0,P3.5口便一直保持低电平使指示灯VL点亮;反之,当计数值为0时则变为高电平使VL熄灭,可直观反映出计数值的状态。与此同时,固体继电器SSR也同步控制交流LED灯HL的亮/熄,并把单片机系统与交流电隔离。具体就是当计数值大于0时,SSR的控制线P3.4变为低电平,使VD3导通(R5为限流电阻),继而SSR的双向光控晶闸管VT导通,接通交流市电回路使HL点亮;反之,当计数值等于0时,P3.4变为高电平使VD3截止,导致VT截止,交流市电回路断开使HL熄灭。U1由C3和R7实现自动上电复位。(www.xing528.com)

978-7-111-49886-5-Chapter08-26.jpg

图8-8 外部中断实现的双向移动识别电路装置

3.主要器件

U1为AT89C51(40脚DIP封装)。作为原理验证,U3和U4采用普通的槽型红外透射式对管(如型号GK122,H2010WYC等),也可用两组聚焦型红外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接收管组装而成。U2为74HC14(芯片内含6个独立的施密特触发反相器)。SSR为交流固体继电器GTJ24-1A(直流输入端3~14V,交流输出端240V/1A)。HL为交流LED灯(2W)。外部中断实现的双向移动识别电路装置见图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