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稿之际,我似乎还意犹未尽,还想说些什么,倒不是为了和自序相呼应,只是突然想到一个话题:一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的身份始终是一线教师。我曾有过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曾想轰轰烈烈地改造我们的教学,但终因现实而放弃,因为我的身份决定了我只能躬耕于课堂,“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正因如此,一线教师一般不太容易产生所谓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线教师的权力很有限,可以说没什么权力。一线教师中也鲜有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权者”,连仅有的教学权也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而逐渐衰弱。原先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现在似乎行不通了。“我的课堂学生作主”成了当下时髦的教学理念。教师逐渐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教学改革的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其原因:一是世俗的评价标准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你的思维和手脚;二是教学改革受到越来越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三是当下的教育生态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一线教师究竟应负起怎样的责任?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当这些问题涌入我的头脑时,我竟一时“脑梗”了。我不好回答也无法回答,但我又不得不回答,因为这是我自己出的题目。
一线教师的责任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教书育人。如何教书、如何教好书这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也是必须思考的。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线教师应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得法的教法,使自己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如此,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改进和创新教法,以实现“更好教书”。我们总是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实每个教师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追求,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十多年来,我们似乎正是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微型项目教学、微型游戏项目教学、积极游戏教学……我们在前进中不断地否定自己,推动教学方式的不断“升级”,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升级”也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升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思维品质提升等,生成了一系列出乎我们意料的“副产品”——学生积极性提高、获奖数大幅增加、教学满意度提升等。其实教学就是这样,各教学要素高度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是找到撬动教学生态系统的某一支点,而教学方式无疑就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不仅仅在于改进和创新教法,更为重要的是持续地改进和创新。当前的很多教学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就是因为这些教学改革并没有打通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即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改变,或没有发生持续的改变。很多的教学改革可能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而不是持续地改进某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应该是渐进的,如同软件的版本一样,是需要不断“升级”的,当“升级”到一定阶段时,自然就会有新的“版本”出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咬定教法革新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升级”自己的教法,拒绝浮躁、远离喧嚣、自我革命,做一个真正的教学改革者。(www.xing528.com)
如果说一线教师的责任在于持续“升级”自己的教法,以实现“更好地教书”的目标,那么一线教师的使命就在于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资源的传递方式,“按需施教”,以实现“更好地育人”。
长期以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教学资源的单一供给之间始终存在矛盾。这一矛盾是显性的,很多一线教师都能看到。正因为这一矛盾普遍、常见,教师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当前,教学中存在很多“习惯成自然”的现象。一线教师不可能同所有不合理的“习惯”抗争,但一定要和自己不合理的“习惯”抗争。为了破解教学资源单一的问题,我们研发了多样化微型项目,以推动项目教学多样化。为了破解教学资源传递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项目的自主选择,使单一的“食物链”变成了纵横交错的“食物网”。我们还在不断丰富项目,以期形成“微型项目超市”。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大课程的师本化研发,使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有机统一。教学的目标始终指向“育人”,而“育人”的核心在于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
曾几何时,我为自己身为一线教师而自卑,因为一线教师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没有太多的平台可以施展,没有太多的荣誉可以争取。后来,我意识到,一线教师离课堂最近,离学生最近,离真正的教学最近,这是一线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肩扛责任、胸怀使命、立足课堂、为了学生,就一定可以开创教学的新天地,就一定会收获教育的美好和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