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隐性参与的现象解析
所谓课堂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身心融入,包括在课堂上能观察到的行为参与,如积极提问、主动举手回答、参与角色表演等,也包括一些内在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如聆听他人发言、对他人的回答进行思考等。我们将能观察到的行为参与称为显性参与,而将难以观察到的心理、情感和思维活动等称为隐性参与。
一个普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忧虑,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随着学段的上升,学生课堂的显性参与度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尤其在当下的中学课堂,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已鲜见,主动参与课堂交流、讨论也越来越少见;师生的交流、互动越来越简化,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再指定学生回答,是典型的一问一答型,甚至是自问自答型。学生参与度下降使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很多交流、讨论活动无法有效展开,教学方式越发单一。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很多教师不得不在活跃课堂气氛上绞尽脑汁,不得不在“引诱”学生参与上挖空心思,不得不在设计讨论、互动等时“周密部署”,然而收效并不明显。中学课堂“异常”平静,学生在课堂中习惯性地沉默,消极对待课堂中的各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已成为教学改革备受诟病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认为教学改革已经将学生由热爱学习改成了不爱学习,由参与学习改成了不参与学习。
学生在课堂中的习惯性沉默真的意味着他们“心不在场”吗?真的意味着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吗?真的意味着学习的低效吗?我们在课堂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没有学生主动回答;当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时,被点名的学生往往能够回答出来。这至少可以说明学生并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只不过不愿意主动表达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剔除情感、兴趣、性格等因素,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识的占比逐渐减小,理性认识的占比逐渐增大,直至理性认识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自然会反映到课堂上,表现为在幼儿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表达观点,而在中学课堂上学生不愿显性地表现自己,不愿在思考不成熟的时候轻易地表达观点。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地思考、倾听并比较同伴的观点,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行为表现,但在课堂上仍伴随着特定的思维和情感投入。这是一种沉默的课堂参与。这种沉默的课堂参与即隐性参与。
课堂隐性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明显的活动变化,表现为言语上不表达,行为上无表现,但情感、思维等仍然随着课堂情境的展开而变化。虽然无言语表达,但这种沉默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沉默;虽然无行为表现,但这种无为是一种隐性的蓄势。相对显性课堂参与的流畅、“和谐”、直观,课堂隐性参与往往导致“冷场”、尴尬、琢磨不透。相对课堂显性参与的活泼热闹,课堂隐性参与显得沉稳安静。一直以来,广大教师过度追求学生的课堂显性参与,尽可能避免课堂的隐性参与,是失之偏颇的。“丰富的安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状态。课堂需要言语表达和活动参与,更需要情感与思维在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隐性参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二)课堂隐性参与的现实分辨
如果说高品质的隐性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基本保证,那如何分辨学生是否隐性参与就成了一个高难度的任务。隐性参与和不参与两者在表现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在思维状态和心理活动状态上存在差异,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不参与意味着学生的心灵离场,而一旦学生心灵离场,真正的学习就不可能发生;隐性参与意味着学生的心灵在场,意味着学生在认知、在体验、在思考,意味着学习在悄然地发生。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做心理测试、不可能“透视”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在当下也没有特效的仪器设备来直观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我们又必须直观、准确地分辨出隐性参与和不参与。
隐性参与和不参与真的无法分辨吗?当然不是。隐性参与和不参与可以通过精准的课堂观察直观地加以辨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感和情绪对于人的认知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的认知、情感、思维、行为是相互统一且整体联动的,即人的认知、情感、思维总是伴随着相应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总是认知、情感与思维的外在表现。隐性参与因为伴随着一定的认知、情感和思维,就必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只不过这种行为表现非常“微弱”且“隐蔽”,若不细心观察、悉心揣摩极易被人们忽视。(www.xing528.com)
学生是否隐性参与可以通过课堂中的“望、闻、问、切”做直观判断。
“望”即课堂观察。由于学生没有主动、明显的课堂行为,教师应通过学生的细微变化来加以判断。这种细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指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洞察一个人的心理。其实眼睛更是思维的窗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虽然不一定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但一定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是在想、在思考。学生如果目光呆滞、眼神游离,则基本处于课堂游离状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如果目光如炬,且始终跟随着教师,并不时与教师有眼神的交会,则基本处于学习在场状态。二是表情。学生的面部表情是课堂的“晴雨表”。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学生或露出会心的微笑,或表现为伤感、难过;当学生被教师的精彩讲解深深吸引时,就会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当教师抛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学生会聚眉沉思。上述这些行为都是学生隐性参与的表征。
“闻”即课堂聆听。隐性参与多表现为课堂沉默,一般不发出声音。但沉默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沉默。当教师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找到了解题方案时,他们可能会长舒一口气,甚至喃喃自语。当教师提出一种解题思路,学生恍然大悟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哦”等叹词。
问即课堂询问。学生的隐性参与并不是不参与,而是非主动地显性参与。当教师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时,他们会做出相应的表达,或深刻,或肤浅,或无从表达。这些表达正是判断学生隐性参与、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
切即指课堂测试。学生的课堂参与自然可以通过课堂测试来验证。当前基于各类平台的测试以其即时的反馈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
辨别学生的隐性参与是教学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广大教师更加理性、深入地看待隐性参与,使课堂更好地回归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本真状态,避免课堂的喧嚣和浮躁,同时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有效激发并合理利用课堂的隐性参与来推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